江西歷史文化研究工程成果簡介—— 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研究
來源:社科規劃辦 發布日期:2024-12-18 17:12
本成果主要研究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的發展演變,通過對青花瓷生產發展演變規律的分析,來探尋青花瓷藝術風尚背后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變遷。本書以明代青花瓷的藝術風尚演變作為切入點,通過梳理明代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以景德鎮御器廠(1369—1643年)生產的青花瓷為主要考察對象,來追尋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中的文思、器技、紋飾等變化特征,挖掘青花瓷器物文化所呈現的藝術風尚觀和精神價值內涵。藝術風尚概念的提出,為我們研究明代青花瓷的生產,社會歷史的動蕩以及官窯民窯的互動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與發展方向。
一、該成果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第一、厘清明代早中晚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遷和審美變化, 以及不同時期呈現的不同風尚特征,推理明代復雜的歷史背景下青花瓷所呈現的藝術觀、歷史觀和社會觀,為中國青花瓷理論研究體系提供一定的價值參考。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涵蓋了明代早、中、晚三個時期的青花瓷藝術發展概況。以每個時期的文思、器技、紋飾之變化表征為研究重點,深入到明代社會經濟和制瓷業的內部,觀察在皇權思想的影響下明代社會生活習俗、審美風尚的蛻變與演進,尋找青花瓷發展所呈現的社會文化狀態和藝術審美趨向。
第二、在充分挖掘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的文化價值的基礎上,為現當代景德鎮青花瓷藝術傳承與創新提供寶貴的歷史經驗。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既是明代物質文化形態的一種展現形式,又是明代各個時期精神文化的反映,對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它以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高度融合的一種社會形態呈現,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與審美價值凝結在物質形態之上,以一種全新的風尚觀引領清代以后的青花瓷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該書不僅對明代青花瓷藝術風貌有一個系統總體的梳理,而且對研究中國古代陶瓷審美文化體系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研究成果的重要觀點
1.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的演變立足于時代背景下的傳統文化的嬗變,以器型和紋飾的變化特征為先導,借用藝術形態與裝飾語言的變化闡釋了明代社會對審美觀、風尚觀、藝術觀的超理性認識。
2.風尚的演變對明代青花瓷的生產與發展起著文化導向作用,青花瓷由早期的實用功能轉向晚期的器物收藏、鑒賞功能,成為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的重要內容與參考坐標。一方面,藝術風尚追溯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瓷器生產領域中最流行的觀念或時代樣式,因社會主流形態的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藝術風尚在不同的市民文化階層中蓬勃生長,建立在“雅俗共賞”的物質精神需求之上,且對傳播中國陶瓷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引領作用。
3.明人尚禮,非常重視器物的等級制約,青花瓷作為他們的身份象征在明代具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不同階層的人對青花瓷器物的擁有,折射出不同時代審美觀念的變化和社會文化認同感的差異,以此形成的演變規律和社會分層對藝術風尚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青花瓷藝術的發展遵循了人類藝術的發展規律,經歷了從寫實到抽象的轉化過程,但它并不是單一的藝術思維所演化的不同階段,而是造型藝術變化的一個輪回單元。
5.青花瓷作為明代陶瓷藝術發展中的主流形態,其藝術風尚演變中包含的大量地理環境、人文特點、工藝技術等,既是明代政治、經濟、文化及意識形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多方運行的產物,又是中西陶瓷文化交流史上極其重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6.從明代景德鎮青花瓷生產的歷史進程中看,經歷了從平緩到高峰,從高峰到低谷的時代轉變。這些歷史文化演變的背后,蘊含了藝術風尚形成的社會原因和不同時期的審美變化。從明代御器廠先進的管理制度與科學的生產經驗,決定了明代官窯青花瓷生產的特殊地位和產品質量,也決定了明代青花瓷在各個時期風格變化與審美傾向。
三、 研究方法
本書以藝術風尚為研究視角,運用藝術學、社會學、歷史學、美學、文獻學等方法來歸納梳理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的歷史規律和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具體方法為通過具有代表性的明代青花瓷圖片的收集、整理和數據分析,采用文獻檢索法梳理明代青花瓷在明清史料文獻中的六百余條相關記載,有效地還原了青花瓷在明代御器廠的燒造歷史和制瓷工藝; 運用分類比較法對每個朝代的流行紋樣和器物造型進行歸納整理,了解青花瓷在不同歷史時期所承擔的社會功能;以手繪還原圖例的形式研究紋飾背后所蘊含的社會流行文化與時代審美樣式,探究明代陶瓷畫匠如何迎合帝王的審美喜好而創造富有時代特色的流行樣式;采用田野調查、博物館考察的方法,加強對青花瓷典型器物來源的背景分析,內容主要包括青花瓷的器物特征、制瓷水平、紋飾風格所呈現出的時代特征和文化內涵,論證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理論價值意義。
四、學術創新
目前景德鎮青花瓷藝術風尚領域研究的成果基本處于空白。該書以明代青花瓷的發展演變為研究背景,在大量實物圖例與史學文獻的基礎上,分類論述明代青花瓷在器物文化指導下,以器型為主,紋飾為輔的藝術表現形式的發展演變規律,有著一定的學術創新價值。
第一,以皇權禮制影響下的官窯青花瓷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總結了明代先進的制瓷工藝和生產技術,分析了明代青花瓷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呈現的不同社會功能和風尚特征。全書圍繞“風尚演變”與“器物文化”, 對青花瓷藝術風尚觀和社會形態的變遷做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從而揭示藝術風尚演變的社會根源,進而論證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的核心規律及藝術價值。
第二, 以藝術風尚為研究視角, 以青花瓷的發展變化為研究背景,在大量實物圖例與史學文獻的基礎上,運用藝術學、社會學、歷史學、美學的理論觀點,跨學科論證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在不同歷史時期演變中的存在、表現及流行意義。全書主要從文思、器技、紋飾三方面的變化特征來分析論證青花瓷在明代早、中、晚時期經歷了從高峰到平緩、從平緩到多元的跨時代演變,此種演變促進了青花瓷藝術不斷向前發展,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
第三,青花瓷藝術風尚研究在陶瓷領域目前還是一個比較新興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很少。青花瓷藝術風尚研究不僅包含陶瓷的生產發展與特征演變,更體現了當時社會發展的主流形態與藝術思潮的發展方向。青花瓷這種符合時代潮流的藝術,對整個明代的文化藝術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五、成果的學術價值、實踐意義和社會影響
在2015年3月和12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對景德鎮明清御窯廠遺址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這充分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高度重視。景德鎮青花瓷的文化遺產研究是具有國際影響力與知名度的重要研究課題,不僅存世數量多,工藝技術最為完善,國際影響力也最為廣大。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景德鎮視察時指出:“陶瓷是中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強創意設計和研發創新,進一步把陶瓷產業做大做強,把‘千年瓷都’這張靚麗的名片擦得更亮!碧沾伤囆g是世界文明表現的重要物質載體,不僅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是推動社會文化繁榮,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物質載體。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伴隨每個時代的流行畫風與藝術思潮,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每個時代的發展。如何弘揚中國青花瓷藝術在當下的創新發展,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要對中華優秀陶瓷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多元的表達方式,在青花瓷藝術風尚的引領下煥發新的璀璨光芒。該成果的重要學術價值就是要充分挖掘青花瓷潛在的物質文化特征與精神文化內涵,有益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回歸,加強對中國器物文化的重新認識。景德鎮青花瓷藝術風尚以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高度融合的一種社會形態呈現,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與審美價值凝結在物質形態之上,以一種全新的風尚觀引領青花瓷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青花瓷不僅是我國傳統制瓷工藝與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合體,更是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相融合的多民族文化結合體。在大力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景德鎮近年來一直致力于以陶瓷為載體,將景德鎮打造成與世界對話的城市,加上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的大力支持,推動景德鎮青花瓷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研究具有重要的使命意義。傳統陶瓷文化與制瓷工藝的繼承,勢必會影響當下景德鎮青花瓷藝術創作形式的多元化,更會觸動相關陶瓷產業的同步發展與時代蝶變。因此,對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研究的系統梳理與深度挖掘,不僅對中國陶瓷藝術的理論研究體系進行有益補充,更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的全面興盛。
王清麗,景德鎮陶瓷大學科技處副處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理工大學設計學博士畢業。現為國家青年拔尖人才,江西省雙千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青年領軍人才,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兼江西省工筆畫學會副會長、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西省美協女美術家藝委會委員,景德鎮粉彩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主要從事中國畫、陶瓷繪畫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持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青拔項目、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省社科項目等10余項。出版專著2部,教材1部,畫冊2部,在《新美術》《美術學報》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
(編輯:熊文瑾)
本成果主要研究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的發展演變,通過對青花瓷生產發展演變規律的分析,來探尋青花瓷藝術風尚背后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變遷。本書以明代青花瓷的藝術風尚演變作為切入點,通過梳理明代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以景德鎮御器廠(1369—1643年)生產的青花瓷為主要考察對象,來追尋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中的文思、器技、紋飾等變化特征,挖掘青花瓷器物文化所呈現的藝術風尚觀和精神價值內涵。藝術風尚概念的提出,為我們研究明代青花瓷的生產,社會歷史的動蕩以及官窯民窯的互動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與發展方向。
一、該成果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第一、厘清明代早中晚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遷和審美變化, 以及不同時期呈現的不同風尚特征,推理明代復雜的歷史背景下青花瓷所呈現的藝術觀、歷史觀和社會觀,為中國青花瓷理論研究體系提供一定的價值參考。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涵蓋了明代早、中、晚三個時期的青花瓷藝術發展概況。以每個時期的文思、器技、紋飾之變化表征為研究重點,深入到明代社會經濟和制瓷業的內部,觀察在皇權思想的影響下明代社會生活習俗、審美風尚的蛻變與演進,尋找青花瓷發展所呈現的社會文化狀態和藝術審美趨向。
第二、在充分挖掘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的文化價值的基礎上,為現當代景德鎮青花瓷藝術傳承與創新提供寶貴的歷史經驗。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既是明代物質文化形態的一種展現形式,又是明代各個時期精神文化的反映,對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它以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高度融合的一種社會形態呈現,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與審美價值凝結在物質形態之上,以一種全新的風尚觀引領清代以后的青花瓷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該書不僅對明代青花瓷藝術風貌有一個系統總體的梳理,而且對研究中國古代陶瓷審美文化體系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研究成果的重要觀點
1.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的演變立足于時代背景下的傳統文化的嬗變,以器型和紋飾的變化特征為先導,借用藝術形態與裝飾語言的變化闡釋了明代社會對審美觀、風尚觀、藝術觀的超理性認識。
2.風尚的演變對明代青花瓷的生產與發展起著文化導向作用,青花瓷由早期的實用功能轉向晚期的器物收藏、鑒賞功能,成為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的重要內容與參考坐標。一方面,藝術風尚追溯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瓷器生產領域中最流行的觀念或時代樣式,因社會主流形態的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藝術風尚在不同的市民文化階層中蓬勃生長,建立在“雅俗共賞”的物質精神需求之上,且對傳播中國陶瓷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引領作用。
3.明人尚禮,非常重視器物的等級制約,青花瓷作為他們的身份象征在明代具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不同階層的人對青花瓷器物的擁有,折射出不同時代審美觀念的變化和社會文化認同感的差異,以此形成的演變規律和社會分層對藝術風尚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青花瓷藝術的發展遵循了人類藝術的發展規律,經歷了從寫實到抽象的轉化過程,但它并不是單一的藝術思維所演化的不同階段,而是造型藝術變化的一個輪回單元。
5.青花瓷作為明代陶瓷藝術發展中的主流形態,其藝術風尚演變中包含的大量地理環境、人文特點、工藝技術等,既是明代政治、經濟、文化及意識形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多方運行的產物,又是中西陶瓷文化交流史上極其重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6.從明代景德鎮青花瓷生產的歷史進程中看,經歷了從平緩到高峰,從高峰到低谷的時代轉變。這些歷史文化演變的背后,蘊含了藝術風尚形成的社會原因和不同時期的審美變化。從明代御器廠先進的管理制度與科學的生產經驗,決定了明代官窯青花瓷生產的特殊地位和產品質量,也決定了明代青花瓷在各個時期風格變化與審美傾向。
三、 研究方法
本書以藝術風尚為研究視角,運用藝術學、社會學、歷史學、美學、文獻學等方法來歸納梳理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的歷史規律和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具體方法為通過具有代表性的明代青花瓷圖片的收集、整理和數據分析,采用文獻檢索法梳理明代青花瓷在明清史料文獻中的六百余條相關記載,有效地還原了青花瓷在明代御器廠的燒造歷史和制瓷工藝; 運用分類比較法對每個朝代的流行紋樣和器物造型進行歸納整理,了解青花瓷在不同歷史時期所承擔的社會功能;以手繪還原圖例的形式研究紋飾背后所蘊含的社會流行文化與時代審美樣式,探究明代陶瓷畫匠如何迎合帝王的審美喜好而創造富有時代特色的流行樣式;采用田野調查、博物館考察的方法,加強對青花瓷典型器物來源的背景分析,內容主要包括青花瓷的器物特征、制瓷水平、紋飾風格所呈現出的時代特征和文化內涵,論證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理論價值意義。
四、學術創新
目前景德鎮青花瓷藝術風尚領域研究的成果基本處于空白。該書以明代青花瓷的發展演變為研究背景,在大量實物圖例與史學文獻的基礎上,分類論述明代青花瓷在器物文化指導下,以器型為主,紋飾為輔的藝術表現形式的發展演變規律,有著一定的學術創新價值。
第一,以皇權禮制影響下的官窯青花瓷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總結了明代先進的制瓷工藝和生產技術,分析了明代青花瓷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呈現的不同社會功能和風尚特征。全書圍繞“風尚演變”與“器物文化”, 對青花瓷藝術風尚觀和社會形態的變遷做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從而揭示藝術風尚演變的社會根源,進而論證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的核心規律及藝術價值。
第二, 以藝術風尚為研究視角, 以青花瓷的發展變化為研究背景,在大量實物圖例與史學文獻的基礎上,運用藝術學、社會學、歷史學、美學的理論觀點,跨學科論證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在不同歷史時期演變中的存在、表現及流行意義。全書主要從文思、器技、紋飾三方面的變化特征來分析論證青花瓷在明代早、中、晚時期經歷了從高峰到平緩、從平緩到多元的跨時代演變,此種演變促進了青花瓷藝術不斷向前發展,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
第三,青花瓷藝術風尚研究在陶瓷領域目前還是一個比較新興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很少。青花瓷藝術風尚研究不僅包含陶瓷的生產發展與特征演變,更體現了當時社會發展的主流形態與藝術思潮的發展方向。青花瓷這種符合時代潮流的藝術,對整個明代的文化藝術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五、成果的學術價值、實踐意義和社會影響
在2015年3月和12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對景德鎮明清御窯廠遺址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這充分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高度重視。景德鎮青花瓷的文化遺產研究是具有國際影響力與知名度的重要研究課題,不僅存世數量多,工藝技術最為完善,國際影響力也最為廣大。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景德鎮視察時指出:“陶瓷是中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強創意設計和研發創新,進一步把陶瓷產業做大做強,把‘千年瓷都’這張靚麗的名片擦得更亮!碧沾伤囆g是世界文明表現的重要物質載體,不僅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是推動社會文化繁榮,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物質載體。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伴隨每個時代的流行畫風與藝術思潮,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每個時代的發展。如何弘揚中國青花瓷藝術在當下的創新發展,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要對中華優秀陶瓷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多元的表達方式,在青花瓷藝術風尚的引領下煥發新的璀璨光芒。該成果的重要學術價值就是要充分挖掘青花瓷潛在的物質文化特征與精神文化內涵,有益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回歸,加強對中國器物文化的重新認識。景德鎮青花瓷藝術風尚以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高度融合的一種社會形態呈現,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與審美價值凝結在物質形態之上,以一種全新的風尚觀引領青花瓷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青花瓷不僅是我國傳統制瓷工藝與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合體,更是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相融合的多民族文化結合體。在大力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景德鎮近年來一直致力于以陶瓷為載體,將景德鎮打造成與世界對話的城市,加上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的大力支持,推動景德鎮青花瓷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研究具有重要的使命意義。傳統陶瓷文化與制瓷工藝的繼承,勢必會影響當下景德鎮青花瓷藝術創作形式的多元化,更會觸動相關陶瓷產業的同步發展與時代蝶變。因此,對明代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研究的系統梳理與深度挖掘,不僅對中國陶瓷藝術的理論研究體系進行有益補充,更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的全面興盛。


王清麗,景德鎮陶瓷大學科技處副處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理工大學設計學博士畢業。現為國家青年拔尖人才,江西省雙千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青年領軍人才,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兼江西省工筆畫學會副會長、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西省美協女美術家藝委會委員,景德鎮粉彩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主要從事中國畫、陶瓷繪畫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持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青拔項目、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省社科項目等10余項。出版專著2部,教材1部,畫冊2部,在《新美術》《美術學報》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