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歷史文化研究工程專項成果簡介
來源:社科規劃辦 發布日期:2024-11-08 17:11
一、主要內容
江西省位于中國腹地的長江中下游南岸。贛江由南向北縱貫江西,經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匯入長江。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使得贛鄱地區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載體。尤其是自唐代在此設江南西道,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宋、明時期達到高峰,眾所周知的唐宋八大家江西占其三,其他如朱熹、陸九淵、楊萬里、姜白石、文天祥、湯顯祖等,可謂名家輩出,不勝枚舉。因此宋代有“區區彼江西,其產多賢才”,明代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諺。
在書畫領域,江西雖不如其文學史上那樣人才薈萃、俊采星馳,也似乎不及鄰近的江浙和皖南一帶名家輩出、畫派林立,但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人文環境,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景觀。江西書法第一人,首推唐代虔州(今江西贛州)人鐘紹京,他是鐘繇后裔,又善書法,時號“小鐘”。一生篤嗜書畫,不惜大費,破產求書,如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真跡,家藏至數十百卷。所作《靈飛經》,為著名的小楷杰作。北宋黃庭堅,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為書法史上“宋四家”之一。宋代江西書家名之著者至少還有曾鞏、王安石、歐陽修、朱熹、姜夔等等,他們不僅在書法理論和實踐上成就巨大,而且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高峰人物,影響極為深遠。
江西繪畫的成就,至少可以追溯至五代之南唐,“荊、關、董、巨”并稱為山水畫開宗立派之鼻祖,荊浩、關仝主要描繪太行山一帶的北方山水,其畫蒼勁雄健、氣勢磅礴,是當時山水畫的主流,董源、巨然則以江南山水為底蘊,清晰秀麗、平遠開闊,形成與北方山水并峙的局面,而董、巨這兩位畫壇宗師正是出自鐘陵(今江西進賢)。五代南唐之際還有花鳥畫家徐熙,也是江西進賢人,乃江南名族,世仕南唐,工繪花鳥、魚蟲、蔬果。與同時代西蜀宮廷大畫家黃筌并稱“徐黃異體”,開啟了后世花鳥畫的兩大流派。有宋一代,江西畫家雖不如南唐那樣彰顯,但仍有畫龍的陳容和畫梅的楊無咎,足稱一方名流。元代則有道士畫家方從義,王士貞論其畫與高克恭、倪瓚等人同列為“品之逸者也”。明代江西畫家雖人數不少,但名之著者闕如。至明末清初,江西畫壇經過較長時間的平緩期,終于迎來了又一個高峰,出現了八大山人、羅牧以及“江西畫派”。八大山人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已經是毋庸贅言了,他把寫意文人畫的筆墨境界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清人鄭燮論之已是“名滿天下”,后世歷代畫家無不對之推崇備至,其畫風和藝境風靡了中國三百年的畫壇,至今不衰。羅牧與八大山人相識,但他交游更加廣泛,從原籍寧都僑居南昌,后又云游江浙,結識龔賢、惲壽平等名家,晚年回南昌和八大山人、朱容重、彭士謨等組織“東湖書畫會”,交游、雅集、詩書唱和,漸成“江西畫派”。清張庚《浦山論畫》云:“羅飯牛崛起寧都,挾所能而游省會,名動公卿,士夫學者于是多宗之,近謂之江西派。”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從董源、徐熙到八大山人、羅牧構建起來的“江右墨林”,代表了中國書畫的高原和高峰。近代以來,雖然戰亂頻仍、社會動蕩,書畫藝術呈現出式微的現象,但江西依然出現了李瑞清、陳師曾、傅抱石、黃秋園等名家巨匠。與此同時,隨著社會進步,民眾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書畫創作中,也就自然有了更多值得記錄的書畫名家。本書利用海量的網絡資源及公共圖書資源,重點搜尋各地方志、美術史論、名人詞典等文獻,收錄了1100多個江西歷代書畫家,整理出他們的生平傳略,共33萬多字。
二、主要觀點
本書的定位是一本江西藝術史研究的基礎書籍,將江西籍或是長期旅居江西的書畫家的生平資料基本收入在內。同類的書籍歷代都曾存在,以地域為范疇對歷代的書畫家著錄的書籍外省也已有較多,如《海上墨林》《嶺南畫征略》等,但對于江西歷代書畫家的研究涉及較少,幾乎沒有系統完整的書畫家名錄和理論研究書籍出版,目前對江西書畫家的研究尚處在研而不多、少而不精的階段。本書對江西歷代書畫家做一個較全面的梳理,盡可能多地搜集整理資料,以期追根溯源,豐富江西文化史,加深業界對江西藝術的認可。
三、研究方法
1、文獻搜集與整理。江西歷代書畫家的相關資料存在于各種文獻之中,搜集盡可能多的資料是本課題研究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的考證、甄別、辨析、整理是本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2、田野調查。本課題涉及的書畫家的相關資料有一部分散落于民間,包括作品的收藏、書畫家的后裔等,都須通過調查獲得。
3、形式分析。運用形式分析理論,對畫家作品進行形式分析,研究其筆墨、線條、用色、構圖、氣韻等特征,以探索其藝術淵源、藝術傳承及藝術風格。
四、學術創新
本書以江西省行政區域為范疇,以小見大突出地域環境與藝術家的聯系,輔以時間線索。針對江西熱門個體藝術家的研究不在少數,但對冷門書畫家做研究的則較為鮮見。本書深究歷代江西籍書家、畫家;蜃婕蛟,只要有文獻記載,不拘片言只語,皆屬輯錄之列。另有部分雖非江西籍,但經年常駐或卒于江西,負有書畫之名者,亦予以載錄。每一個人名條目介紹后面,均附上資料來源,以便后來的研究者追根溯源,體現學術規范。
五、學術價值
1、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時指出:“時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張揚,民族精神就要從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中重鑄!痹诋斚,江西被人們認為是中部的“小透明”,缺乏存在感。但江西其實有著極深厚、極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亟須進一步對整個江西的傳統文化藝術做深入挖掘和宣傳推廣。通過對江西歷代書畫家群體的整體研究,整理一個史料豐厚、脈絡清晰的近代書畫群體面貌,將能夠有力塑造和推廣江西歷史文化名省的形象,展現江西文化藝術的深厚底蘊。
2、本書的研究成果能夠落實到學術方面,進一步完善江西藝術史。為江西歷代書畫家的研究或是江西藝術史研究方面提供學術支持,為研究者提供基礎資料,也可推動學者將眼光投放于更多的江西書畫家。
3、本書可進一步加深社會各界對江西文化藝術的認同,豐富區域文化史,推動各地鄉賢書畫作品的保護和傳播,為江西本土文化藝術讀物提供素材以及為地方文化藝術場館的建設提供學術支持。并為豐富和擴大本土藝術市場提供信息和資源。
蘇敉,常用名蘇米,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美術館館長、碩士生導師;江西省畫院特聘畫家;江西省出版協會書籍設計藝委會學術顧問;江西省美術館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西省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江西省寫生學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藝術管理、美術策展、平面設計等,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多部。作品多次獲全國和省級展覽大獎并被收藏。
(編輯:熊文瑾)
一、主要內容
江西省位于中國腹地的長江中下游南岸。贛江由南向北縱貫江西,經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匯入長江。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使得贛鄱地區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載體。尤其是自唐代在此設江南西道,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宋、明時期達到高峰,眾所周知的唐宋八大家江西占其三,其他如朱熹、陸九淵、楊萬里、姜白石、文天祥、湯顯祖等,可謂名家輩出,不勝枚舉。因此宋代有“區區彼江西,其產多賢才”,明代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諺。
在書畫領域,江西雖不如其文學史上那樣人才薈萃、俊采星馳,也似乎不及鄰近的江浙和皖南一帶名家輩出、畫派林立,但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人文環境,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景觀。江西書法第一人,首推唐代虔州(今江西贛州)人鐘紹京,他是鐘繇后裔,又善書法,時號“小鐘”。一生篤嗜書畫,不惜大費,破產求書,如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真跡,家藏至數十百卷。所作《靈飛經》,為著名的小楷杰作。北宋黃庭堅,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為書法史上“宋四家”之一。宋代江西書家名之著者至少還有曾鞏、王安石、歐陽修、朱熹、姜夔等等,他們不僅在書法理論和實踐上成就巨大,而且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高峰人物,影響極為深遠。
江西繪畫的成就,至少可以追溯至五代之南唐,“荊、關、董、巨”并稱為山水畫開宗立派之鼻祖,荊浩、關仝主要描繪太行山一帶的北方山水,其畫蒼勁雄健、氣勢磅礴,是當時山水畫的主流,董源、巨然則以江南山水為底蘊,清晰秀麗、平遠開闊,形成與北方山水并峙的局面,而董、巨這兩位畫壇宗師正是出自鐘陵(今江西進賢)。五代南唐之際還有花鳥畫家徐熙,也是江西進賢人,乃江南名族,世仕南唐,工繪花鳥、魚蟲、蔬果。與同時代西蜀宮廷大畫家黃筌并稱“徐黃異體”,開啟了后世花鳥畫的兩大流派。有宋一代,江西畫家雖不如南唐那樣彰顯,但仍有畫龍的陳容和畫梅的楊無咎,足稱一方名流。元代則有道士畫家方從義,王士貞論其畫與高克恭、倪瓚等人同列為“品之逸者也”。明代江西畫家雖人數不少,但名之著者闕如。至明末清初,江西畫壇經過較長時間的平緩期,終于迎來了又一個高峰,出現了八大山人、羅牧以及“江西畫派”。八大山人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已經是毋庸贅言了,他把寫意文人畫的筆墨境界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清人鄭燮論之已是“名滿天下”,后世歷代畫家無不對之推崇備至,其畫風和藝境風靡了中國三百年的畫壇,至今不衰。羅牧與八大山人相識,但他交游更加廣泛,從原籍寧都僑居南昌,后又云游江浙,結識龔賢、惲壽平等名家,晚年回南昌和八大山人、朱容重、彭士謨等組織“東湖書畫會”,交游、雅集、詩書唱和,漸成“江西畫派”。清張庚《浦山論畫》云:“羅飯牛崛起寧都,挾所能而游省會,名動公卿,士夫學者于是多宗之,近謂之江西派。”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從董源、徐熙到八大山人、羅牧構建起來的“江右墨林”,代表了中國書畫的高原和高峰。近代以來,雖然戰亂頻仍、社會動蕩,書畫藝術呈現出式微的現象,但江西依然出現了李瑞清、陳師曾、傅抱石、黃秋園等名家巨匠。與此同時,隨著社會進步,民眾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書畫創作中,也就自然有了更多值得記錄的書畫名家。本書利用海量的網絡資源及公共圖書資源,重點搜尋各地方志、美術史論、名人詞典等文獻,收錄了1100多個江西歷代書畫家,整理出他們的生平傳略,共33萬多字。
二、主要觀點
本書的定位是一本江西藝術史研究的基礎書籍,將江西籍或是長期旅居江西的書畫家的生平資料基本收入在內。同類的書籍歷代都曾存在,以地域為范疇對歷代的書畫家著錄的書籍外省也已有較多,如《海上墨林》《嶺南畫征略》等,但對于江西歷代書畫家的研究涉及較少,幾乎沒有系統完整的書畫家名錄和理論研究書籍出版,目前對江西書畫家的研究尚處在研而不多、少而不精的階段。本書對江西歷代書畫家做一個較全面的梳理,盡可能多地搜集整理資料,以期追根溯源,豐富江西文化史,加深業界對江西藝術的認可。
三、研究方法
1、文獻搜集與整理。江西歷代書畫家的相關資料存在于各種文獻之中,搜集盡可能多的資料是本課題研究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的考證、甄別、辨析、整理是本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2、田野調查。本課題涉及的書畫家的相關資料有一部分散落于民間,包括作品的收藏、書畫家的后裔等,都須通過調查獲得。
3、形式分析。運用形式分析理論,對畫家作品進行形式分析,研究其筆墨、線條、用色、構圖、氣韻等特征,以探索其藝術淵源、藝術傳承及藝術風格。
四、學術創新
本書以江西省行政區域為范疇,以小見大突出地域環境與藝術家的聯系,輔以時間線索。針對江西熱門個體藝術家的研究不在少數,但對冷門書畫家做研究的則較為鮮見。本書深究歷代江西籍書家、畫家;蜃婕蛟,只要有文獻記載,不拘片言只語,皆屬輯錄之列。另有部分雖非江西籍,但經年常駐或卒于江西,負有書畫之名者,亦予以載錄。每一個人名條目介紹后面,均附上資料來源,以便后來的研究者追根溯源,體現學術規范。
五、學術價值
1、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時指出:“時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張揚,民族精神就要從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中重鑄!痹诋斚,江西被人們認為是中部的“小透明”,缺乏存在感。但江西其實有著極深厚、極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亟須進一步對整個江西的傳統文化藝術做深入挖掘和宣傳推廣。通過對江西歷代書畫家群體的整體研究,整理一個史料豐厚、脈絡清晰的近代書畫群體面貌,將能夠有力塑造和推廣江西歷史文化名省的形象,展現江西文化藝術的深厚底蘊。
2、本書的研究成果能夠落實到學術方面,進一步完善江西藝術史。為江西歷代書畫家的研究或是江西藝術史研究方面提供學術支持,為研究者提供基礎資料,也可推動學者將眼光投放于更多的江西書畫家。
3、本書可進一步加深社會各界對江西文化藝術的認同,豐富區域文化史,推動各地鄉賢書畫作品的保護和傳播,為江西本土文化藝術讀物提供素材以及為地方文化藝術場館的建設提供學術支持。并為豐富和擴大本土藝術市場提供信息和資源。


蘇敉,常用名蘇米,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美術館館長、碩士生導師;江西省畫院特聘畫家;江西省出版協會書籍設計藝委會學術顧問;江西省美術館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西省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江西省寫生學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藝術管理、美術策展、平面設計等,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多部。作品多次獲全國和省級展覽大獎并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