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管理學)推介(中)
來源:智庫建設與成果管理處 發布日期:2024-10-15 10:10
《我國就業扶貧的現實基礎、理論邏輯與實踐經驗》
由江西財經大學平衛英教授撰寫的論文《我國就業扶貧的現實基礎、理論邏輯與實踐經驗》發表在《管理世界》2021年第7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以我國就業扶貧為研究對象,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就業扶貧實踐歷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首先,從歷史演進視角出發,將就業扶貧實踐歷程劃分為“統包統配”“就地轉移”“東西部勞務協作”“精準對接、穩定就業”4 個階段。其次,分析就業扶貧政策創新完善所基于的現實基礎和背后理論邏輯。最后,梳理總結我國就業扶貧政策體系形成以及實施過程中的實踐經驗。為鄉村振興階段就業幫扶戰略調整及其他國家和地區探索適合的就業減貧之路提供了有益參考。
成果核心觀點:(1)梳理了我國就業扶貧政策的歷史演進過程,將我國就業扶貧實踐歷程劃分為“統包統配”“就地轉移”“東西部勞務協作”“精準對接、穩定就業”4 個階段。(2)梳理了我國在四個不同經濟發展時期的經濟結構轉型、勞動力市場變化以及貧困動態變化等復雜多變的現實情況,并從理論淵源和理論精髓兩個方面提煉總結出中國特色就業扶貧思想。(3)將我國就業扶貧政策體系形成方面的實踐經驗總結為: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根本保證,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制度保障,融合視角下“大就業扶貧”格局是基本策略。就業扶貧政策體系實施方面概括為:就業扶貧實施過程的有效性是確保就業扶貧取得顯著成效的前提條件,實施結果的穩定性直接影響我國能否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成果創新之處:一是研究視角的創新。從歷史演進視角出發,分析和總結我國就業扶貧的現實基礎、理論邏輯與實踐經驗。二是創新性地將我國在精準扶貧階段形成的就業扶貧政策體系總結為“一核兩精三協同四融合五大舉措”。三是創新性總結提煉出中國特色就業扶貧思想,作為我國就業扶貧政策制定的理論遵循和思想指導。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一是豐富和完善了貧困治理多項措施下就業扶貧的相關理論探究。二是為后續就業扶貧相關研究的推進提供重要參考。三是有助于為研究其他國家和地區適合的就業減貧路徑提供有益參考。
社會價值:一是有助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二是總結了我國就業扶貧的實踐經驗,有助于為國際社會解決相關貧困問題提供借鑒。三是成果應用能夠為政策實施過程監測和實施成效評價提供理論參考。
成果社會反響
成果發表后,被《財政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學報》《農業技術經濟》等期刊以及碩博學位論文引用36次,下載4401次,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全文轉載,在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得到推廣。成果負責人及主要參與者根據成果內容及成果應用實際,構建了一套貧困退出考核評估技術體系,形成多個軟件著作權。并將考核評估技術體系應用于國家鄉村振興局組織的貧困縣退出考核及貧困成效評估中。相關工作獲得國家鄉村振興局、江西省鄉村振興局等部門的認可和高度評價,受到湖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湘西自治州政府等政府書面感謝。此外,成果負責人根據成果內容及實地調研發現的情況,撰寫的研究報告獲得時任江西省委主要領導的肯定性批示,要求省政府有關部門組織力量進行專題研究。
作者簡介
平衛英,1979年8月生,江西財經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教育教學獎獲得者。江西省“雙千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江西省“金牌教授”、江西省青年井岡學者。獲國家鄉村振興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第三方評估先進個人”、江西省“新時代贛鄱先鋒”之“擔當作為好干部”等榮譽。兼任中國統計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工業統計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統計教育學會青年經濟統計學者分會會長、全國統計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長期從事經濟統計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近年來相關研究集中在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數字經濟核算以及環境治理績效測度三個方向。在《管理世界》《統計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獲得國家統計局第一屆統計科技進步獎、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青年項目等國家級課題5項,省部級項目12項,國家鄉村振興局及地方政府合作橫向項目20余項。
《服務型制造網絡模塊化質量管理》
由南昌航空大學馮良清教授所著《服務型制造網絡模塊化質量管理》一書,2022年12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質量發展是興國之道、強國之策,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質量工作,質量強國已上升為我國國家戰略。服務型制造是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是制造業轉型升級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制造模式。在服務型制造模式下,分散化的制造企業、服務企業和顧客形成服務型制造網絡(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Network,SMN),SMN質量管理是順應時代發展及服務質量強國戰略的重要途徑。數字經濟環境下,質量管理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數據、信息和知識成為重要資源,企業合作與競爭加劇,質量管理的范圍越來越向企業外部拓展。SMN業務流程中的服務性生產模塊、生產性服務模塊、顧客效用模塊及服務集成模塊的模塊化質量管理是SMN運作的關鍵。本成果從組織模塊化與管理模塊化的視角,提煉SMN模塊化演變過程要素,結合SMN的模塊化結構及質量管理理論的發展演進,歸納演繹出SMN模塊化質量管理的理論基礎,提出了“模塊化質量識別-模塊化質量協同-模塊化質量優化-模塊化質量賦能”的管理邏輯框架:模塊化質量識別應考慮SMN模塊節點質量行為的關鍵性及模塊質量屬性的新內涵,構建多模塊質量屋關聯模型,識別SMN模塊化質量屬性要素及關鍵度;模塊化質量協同是SMN模塊主體質量行為的自適應及演化博弈的過程,揭示其協同演化規律與評價協同度是重要的質量協同管理方法;模塊化質量優化是對SMN多模塊質量的多層級控制與多目標優化過程,開發的兩種不同決策順序的多層級控制模型及考慮質量損失的多目標優化模型提供了有效的優化方案;模塊化質量賦能是質量大數據、自適應控制、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應用,面向制造商運營的支配型SMN、面向第三方運營的平等型SMN模塊化質量管理數字化場景開發,以及基于質量鏈、技術鏈、質量生態圈數字化路徑優化的結果。
成果創新之處:(1)構建的SMN模塊化質量“識別-協同-優化-賦能”的管理理論框架,是對網絡組織質量管理理論的新補充。(2)提出的SMN模塊化質量管理系列模型與方法,是對網絡組織質量管理方法的新突破。(3)提出的SMN模塊化質量管理數字化賦能的場景與路徑,是對網絡組織質量管理實踐的新探索。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該成果對探索數字經濟時代的網絡組織質量管理新方法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對拓展服務科學及質量管理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社會價值:對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具有重要的參考應用價值,對實施國家級、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遴選具有積極的實踐指導作用,對數字經濟時代制造企業轉型發展的質量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實踐應用價值。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是國家自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江西省“雙千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項目及“井岡學者”特聘教授獎勵計劃的階段性成果集成。成果在全省質量大會上獲省政府主要領導肯定,被《江西衛視》等3家省級主流電視媒體、《江西日報》等18家報刊網絡媒體報道或轉載。成果出版獲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撰序推薦,階段性成果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并被CSSCI、SSCI、SCI、EI等數據庫收錄,被引62次,下載2886次。成果被多個省市政府部門采納推廣,在全省質量大講堂6場報告中宣講,超過350家企業的質量管理人員參加報告學習,部分模型及觀點在航空、汽車、光電、新能源等企業應用推廣。該成果中有關模塊化質量管理的思想、觀點指導1家企業獲全國質量標桿榮譽。與該成果相關的多項階段性成果已轉化為專題講座、課程教材等內容,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企業培訓、研究生與本科生教學中交流應用,對2個管理類碩士點、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1個省級高水平教學團隊建設及人才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成果負責人因在網絡組織質量管理理論創新、應用及服務型制造示范推廣方面的突出貢獻,獲江西省井岡質量獎,受江西省人民政府表彰。
作者簡介
馮良清,南昌航空大學教授,博士。江西省“雙千計劃”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江西省“井岡學者”特聘教授,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江西省“百人遠航工程”人選,江西省井岡質量獎獲得者,江西省管理學大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工業工程專業負責人,工業工程與管理碩士點負責人,江西省高水平教學團隊工業工程專業核心課程群團隊帶頭人,工業工程與智慧管理科研團隊帶頭人。從事質量管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服務型制造、航空產業發展研究。主持完成國家自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航空科學基金項目、江西省“雙千計劃”領軍人才項目、江西省杰青項目等縱向項目30余項,完成政府或企業委托項目20余項,服務于質量管理實踐、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60余家。在《中國管理科學》、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等國內外重要期刊、會議發表論文8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教材3部,授權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6項。獲江西省井岡質量獎、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江西省高?萍汲晒坏泉劦7項科研成果獎勵,獲江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南昌航空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等4項教學成果獎勵。
《地質旅游研究:理論探索與地質公園實證》
由東華理工大學何小芊教授所著《地質旅游研究:理論探索與地質公園實證》一書,2022年6月由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對地質旅游進行了系統研究。理論層面上,在剖析地質旅游概念、內涵及特征的基礎上,對國內外地質旅游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梳理,剖析了國內外地質旅游的發展歷史與現狀。實證層面上,在分析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空間分布特征和空間可達性的基礎上,以江西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為案例,運用統計數據和調查數據對地質公園的旅游生態安全、旅游形象感知、旅游科普教育等進行實證分析。
成果核心觀點:第一,地質旅游是現代旅游活動的一種形式,旅游活動的客體是地質遺跡,觀光、休閑及知識教育等是旅游活動的主要內容;地質旅游萌芽于近代歐洲地質旅行活動,在建立地質公園網絡的推動下快速發展。第二,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由政府部門組建地質公園的國家,地質旅游在保護地質遺跡、推動地學科學研究與普及、講好美麗中國故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在空間上呈現集聚分布,國家地質公園的距離可達性和時間可達性優良,大部分國家地質公園有著較為優越的旅游交通基礎條件。第四,創建世界地質公園對景區旅游生態安全狀況的改善有一定促進作用,城鎮化率、生態建設投入占旅游收入比、旅游經濟密度等因素為地質公園生態安全限制性因子。第五,地質遺跡景觀是開展科普教育的物質基礎,以地質博物館為主的相關科普活動是開展科普教育的基本保障,解說服務在地質公園科普教育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果創新之處:一是在研究視角上,將國際化和本土化相結合;既注重地質旅游的國外發展趨勢,也注重中國地質旅游的現狀,更注重江西在地化旅游實踐的總結。二是在研究內容上,突出系統性與針對性;通過系統梳理國內外地質旅游研究現狀,針對旅游生態安全、形象感知、科普教育等地質旅游研究的核心內容進行實證分析。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通過對地質旅游系統性研究,促進了地質旅游概念與內涵體系的構建,推進地質旅游學術研究向更深層次發展,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旅游地學學術體系添磚加瓦。
社會價值:該成果得到了一批世界(國家)地質公園管理部門的采納,應用于國家地質文化村建設,為我國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及各類地質遺跡的旅游開發與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鑒和決策依據。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的主要觀點被多家國家地質公園相關管理部門采納,應用于地質公園旅游開發與管理的實踐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成果部分研究結論在相關學術會議上做了主旨報告,得到了同行專家、學者的認可與肯定。
作者簡介
何小芊,男,江西瑞昌人,博士,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西省地質學會旅游地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西省第四屆省情研究特聘專家,江西省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及地質公園專家庫專家。主要從事旅游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區域旅游開發與管理;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出版著作3部,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
(編輯:熊文瑾)
《我國就業扶貧的現實基礎、理論邏輯與實踐經驗》
由江西財經大學平衛英教授撰寫的論文《我國就業扶貧的現實基礎、理論邏輯與實踐經驗》發表在《管理世界》2021年第7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以我國就業扶貧為研究對象,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就業扶貧實踐歷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首先,從歷史演進視角出發,將就業扶貧實踐歷程劃分為“統包統配”“就地轉移”“東西部勞務協作”“精準對接、穩定就業”4 個階段。其次,分析就業扶貧政策創新完善所基于的現實基礎和背后理論邏輯。最后,梳理總結我國就業扶貧政策體系形成以及實施過程中的實踐經驗。為鄉村振興階段就業幫扶戰略調整及其他國家和地區探索適合的就業減貧之路提供了有益參考。
成果核心觀點:(1)梳理了我國就業扶貧政策的歷史演進過程,將我國就業扶貧實踐歷程劃分為“統包統配”“就地轉移”“東西部勞務協作”“精準對接、穩定就業”4 個階段。(2)梳理了我國在四個不同經濟發展時期的經濟結構轉型、勞動力市場變化以及貧困動態變化等復雜多變的現實情況,并從理論淵源和理論精髓兩個方面提煉總結出中國特色就業扶貧思想。(3)將我國就業扶貧政策體系形成方面的實踐經驗總結為: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根本保證,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制度保障,融合視角下“大就業扶貧”格局是基本策略。就業扶貧政策體系實施方面概括為:就業扶貧實施過程的有效性是確保就業扶貧取得顯著成效的前提條件,實施結果的穩定性直接影響我國能否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成果創新之處:一是研究視角的創新。從歷史演進視角出發,分析和總結我國就業扶貧的現實基礎、理論邏輯與實踐經驗。二是創新性地將我國在精準扶貧階段形成的就業扶貧政策體系總結為“一核兩精三協同四融合五大舉措”。三是創新性總結提煉出中國特色就業扶貧思想,作為我國就業扶貧政策制定的理論遵循和思想指導。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一是豐富和完善了貧困治理多項措施下就業扶貧的相關理論探究。二是為后續就業扶貧相關研究的推進提供重要參考。三是有助于為研究其他國家和地區適合的就業減貧路徑提供有益參考。
社會價值:一是有助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二是總結了我國就業扶貧的實踐經驗,有助于為國際社會解決相關貧困問題提供借鑒。三是成果應用能夠為政策實施過程監測和實施成效評價提供理論參考。
成果社會反響
成果發表后,被《財政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學報》《農業技術經濟》等期刊以及碩博學位論文引用36次,下載4401次,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全文轉載,在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得到推廣。成果負責人及主要參與者根據成果內容及成果應用實際,構建了一套貧困退出考核評估技術體系,形成多個軟件著作權。并將考核評估技術體系應用于國家鄉村振興局組織的貧困縣退出考核及貧困成效評估中。相關工作獲得國家鄉村振興局、江西省鄉村振興局等部門的認可和高度評價,受到湖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湘西自治州政府等政府書面感謝。此外,成果負責人根據成果內容及實地調研發現的情況,撰寫的研究報告獲得時任江西省委主要領導的肯定性批示,要求省政府有關部門組織力量進行專題研究。
作者簡介

平衛英,1979年8月生,江西財經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教育教學獎獲得者。江西省“雙千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江西省“金牌教授”、江西省青年井岡學者。獲國家鄉村振興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第三方評估先進個人”、江西省“新時代贛鄱先鋒”之“擔當作為好干部”等榮譽。兼任中國統計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工業統計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統計教育學會青年經濟統計學者分會會長、全國統計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長期從事經濟統計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近年來相關研究集中在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數字經濟核算以及環境治理績效測度三個方向。在《管理世界》《統計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獲得國家統計局第一屆統計科技進步獎、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青年項目等國家級課題5項,省部級項目12項,國家鄉村振興局及地方政府合作橫向項目20余項。
《服務型制造網絡模塊化質量管理》
由南昌航空大學馮良清教授所著《服務型制造網絡模塊化質量管理》一書,2022年12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質量發展是興國之道、強國之策,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質量工作,質量強國已上升為我國國家戰略。服務型制造是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是制造業轉型升級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制造模式。在服務型制造模式下,分散化的制造企業、服務企業和顧客形成服務型制造網絡(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Network,SMN),SMN質量管理是順應時代發展及服務質量強國戰略的重要途徑。數字經濟環境下,質量管理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數據、信息和知識成為重要資源,企業合作與競爭加劇,質量管理的范圍越來越向企業外部拓展。SMN業務流程中的服務性生產模塊、生產性服務模塊、顧客效用模塊及服務集成模塊的模塊化質量管理是SMN運作的關鍵。本成果從組織模塊化與管理模塊化的視角,提煉SMN模塊化演變過程要素,結合SMN的模塊化結構及質量管理理論的發展演進,歸納演繹出SMN模塊化質量管理的理論基礎,提出了“模塊化質量識別-模塊化質量協同-模塊化質量優化-模塊化質量賦能”的管理邏輯框架:模塊化質量識別應考慮SMN模塊節點質量行為的關鍵性及模塊質量屬性的新內涵,構建多模塊質量屋關聯模型,識別SMN模塊化質量屬性要素及關鍵度;模塊化質量協同是SMN模塊主體質量行為的自適應及演化博弈的過程,揭示其協同演化規律與評價協同度是重要的質量協同管理方法;模塊化質量優化是對SMN多模塊質量的多層級控制與多目標優化過程,開發的兩種不同決策順序的多層級控制模型及考慮質量損失的多目標優化模型提供了有效的優化方案;模塊化質量賦能是質量大數據、自適應控制、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應用,面向制造商運營的支配型SMN、面向第三方運營的平等型SMN模塊化質量管理數字化場景開發,以及基于質量鏈、技術鏈、質量生態圈數字化路徑優化的結果。
成果創新之處:(1)構建的SMN模塊化質量“識別-協同-優化-賦能”的管理理論框架,是對網絡組織質量管理理論的新補充。(2)提出的SMN模塊化質量管理系列模型與方法,是對網絡組織質量管理方法的新突破。(3)提出的SMN模塊化質量管理數字化賦能的場景與路徑,是對網絡組織質量管理實踐的新探索。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該成果對探索數字經濟時代的網絡組織質量管理新方法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對拓展服務科學及質量管理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社會價值:對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具有重要的參考應用價值,對實施國家級、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遴選具有積極的實踐指導作用,對數字經濟時代制造企業轉型發展的質量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實踐應用價值。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是國家自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江西省“雙千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項目及“井岡學者”特聘教授獎勵計劃的階段性成果集成。成果在全省質量大會上獲省政府主要領導肯定,被《江西衛視》等3家省級主流電視媒體、《江西日報》等18家報刊網絡媒體報道或轉載。成果出版獲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撰序推薦,階段性成果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并被CSSCI、SSCI、SCI、EI等數據庫收錄,被引62次,下載2886次。成果被多個省市政府部門采納推廣,在全省質量大講堂6場報告中宣講,超過350家企業的質量管理人員參加報告學習,部分模型及觀點在航空、汽車、光電、新能源等企業應用推廣。該成果中有關模塊化質量管理的思想、觀點指導1家企業獲全國質量標桿榮譽。與該成果相關的多項階段性成果已轉化為專題講座、課程教材等內容,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企業培訓、研究生與本科生教學中交流應用,對2個管理類碩士點、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1個省級高水平教學團隊建設及人才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成果負責人因在網絡組織質量管理理論創新、應用及服務型制造示范推廣方面的突出貢獻,獲江西省井岡質量獎,受江西省人民政府表彰。
作者簡介

馮良清,南昌航空大學教授,博士。江西省“雙千計劃”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江西省“井岡學者”特聘教授,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江西省“百人遠航工程”人選,江西省井岡質量獎獲得者,江西省管理學大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工業工程專業負責人,工業工程與管理碩士點負責人,江西省高水平教學團隊工業工程專業核心課程群團隊帶頭人,工業工程與智慧管理科研團隊帶頭人。從事質量管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服務型制造、航空產業發展研究。主持完成國家自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航空科學基金項目、江西省“雙千計劃”領軍人才項目、江西省杰青項目等縱向項目30余項,完成政府或企業委托項目20余項,服務于質量管理實踐、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60余家。在《中國管理科學》、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等國內外重要期刊、會議發表論文8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教材3部,授權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6項。獲江西省井岡質量獎、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江西省高?萍汲晒坏泉劦7項科研成果獎勵,獲江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南昌航空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等4項教學成果獎勵。
《地質旅游研究:理論探索與地質公園實證》
由東華理工大學何小芊教授所著《地質旅游研究:理論探索與地質公園實證》一書,2022年6月由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對地質旅游進行了系統研究。理論層面上,在剖析地質旅游概念、內涵及特征的基礎上,對國內外地質旅游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梳理,剖析了國內外地質旅游的發展歷史與現狀。實證層面上,在分析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空間分布特征和空間可達性的基礎上,以江西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為案例,運用統計數據和調查數據對地質公園的旅游生態安全、旅游形象感知、旅游科普教育等進行實證分析。
成果核心觀點:第一,地質旅游是現代旅游活動的一種形式,旅游活動的客體是地質遺跡,觀光、休閑及知識教育等是旅游活動的主要內容;地質旅游萌芽于近代歐洲地質旅行活動,在建立地質公園網絡的推動下快速發展。第二,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由政府部門組建地質公園的國家,地質旅游在保護地質遺跡、推動地學科學研究與普及、講好美麗中國故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在空間上呈現集聚分布,國家地質公園的距離可達性和時間可達性優良,大部分國家地質公園有著較為優越的旅游交通基礎條件。第四,創建世界地質公園對景區旅游生態安全狀況的改善有一定促進作用,城鎮化率、生態建設投入占旅游收入比、旅游經濟密度等因素為地質公園生態安全限制性因子。第五,地質遺跡景觀是開展科普教育的物質基礎,以地質博物館為主的相關科普活動是開展科普教育的基本保障,解說服務在地質公園科普教育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果創新之處:一是在研究視角上,將國際化和本土化相結合;既注重地質旅游的國外發展趨勢,也注重中國地質旅游的現狀,更注重江西在地化旅游實踐的總結。二是在研究內容上,突出系統性與針對性;通過系統梳理國內外地質旅游研究現狀,針對旅游生態安全、形象感知、科普教育等地質旅游研究的核心內容進行實證分析。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通過對地質旅游系統性研究,促進了地質旅游概念與內涵體系的構建,推進地質旅游學術研究向更深層次發展,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旅游地學學術體系添磚加瓦。
社會價值:該成果得到了一批世界(國家)地質公園管理部門的采納,應用于國家地質文化村建設,為我國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及各類地質遺跡的旅游開發與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鑒和決策依據。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的主要觀點被多家國家地質公園相關管理部門采納,應用于地質公園旅游開發與管理的實踐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成果部分研究結論在相關學術會議上做了主旨報告,得到了同行專家、學者的認可與肯定。
作者簡介

何小芊,男,江西瑞昌人,博士,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西省地質學會旅游地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西省第四屆省情研究特聘專家,江西省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及地質公園專家庫專家。主要從事旅游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區域旅游開發與管理;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出版著作3部,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