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盛宴,精彩來襲
來源:社科普及開發管理處 發布日期:2024-09-23 21:09
品文化江西,揚贛風鄱韻——由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 和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2024年江西省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周于9月下旬在全省正式啟動,集中舉辦時間為9月21日至27日,延長至10月底結束。
今年的社科普及宣傳周以“品文化江西,揚贛風鄱韻”為主題,11個設區市將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普及宣傳活動。為方便線上觀眾參與、了解,特開設“江西省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周專欄”,線上展播展覽各地特色普及活動和各類精彩短視頻等。
江西省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周是我省一項法定的重要活動。自2010年以來,社科普及宣傳周每年一主題,省市縣三級聯動,已連續舉辦15年,策劃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社科普及活動1萬余場。近年來,各地活動形式不斷創新,普及內容逐年豐富,既滿足了廣大干部群眾對社科知識的需求,也充分展現了我省社會科學事業繁榮景象,已經成為在省內具有影響力的社科普及品牌活動。
“年年歲歲皆精彩,今年尤有新不同”,期待大家的關注和參與。
一、首先為大家奉上一道社科知識街采短視頻,看看你是否了解這些知識。
二、讓我們來了解幾項非遺傳統技藝吧,一定會讓你眼界大開。
1.豫章繡:為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歷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豫章繡深受水墨畫的影響,“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將畫面中的內容運用多種針法靈活變化搭配,繡線與針法巧妙隱藏在圖案中,遠觀給人以書畫的視覺沖擊,逼真傳神,近賞則繡線細織,繪畫互溶,立體感強,是對繪畫作品進行的再度創作,極具江西文化特色。

2.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于中原人將青草藥擂爛沖服的“藥飲”,是客家先民在遷徙、生產、生活積累形成的一種飲食習慣。擂茶的基本原料是鮮茶葉、糯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各類青草藥等,集香、甜、苦、辣于一體,已成為客家人待客的傳統普遍禮節。

3.萍鄉湘東儺面具: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湘東儺面具雕刻工藝復雜講究,角色造型共有1240種,制作主要包括選材、雕刻、打磨、上漆、安腹藏、開光等十余道工序,一個精致的儺面具往往需要數月時間制作完成。面具的神情及其冠飾富含特定的文化內涵和意義指向,面具神態古樸,手法夸張,展現出明顯的地域風格。

4.靖安銅錢編制技藝:為宜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作品可用來收藏、饋贈、觀賞、儲物,是財富、幸運的象征。主要代表作“五通盔甲”和“聚寶盆”作品,分別在2016和2017年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外觀設計專利。

5.樂安蛋雕:是本土一項優秀的民間傳統美術。它起源于明清間送“彩蛋”的習俗,寓意“喜事同享,圓圓滿滿”。它融合了國畫、工筆畫、微雕等技藝特點,選材講究,構思精妙,雕法細膩,造型生動活潑,深受大眾喜愛,許多作品被收藏。
三、各地精彩活動一覽









(編輯:熊文瑾)
品文化江西,揚贛風鄱韻——由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 和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2024年江西省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周于9月下旬在全省正式啟動,集中舉辦時間為9月21日至27日,延長至10月底結束。
今年的社科普及宣傳周以“品文化江西,揚贛風鄱韻”為主題,11個設區市將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普及宣傳活動。為方便線上觀眾參與、了解,特開設“江西省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周專欄”,線上展播展覽各地特色普及活動和各類精彩短視頻等。
江西省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周是我省一項法定的重要活動。自2010年以來,社科普及宣傳周每年一主題,省市縣三級聯動,已連續舉辦15年,策劃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社科普及活動1萬余場。近年來,各地活動形式不斷創新,普及內容逐年豐富,既滿足了廣大干部群眾對社科知識的需求,也充分展現了我省社會科學事業繁榮景象,已經成為在省內具有影響力的社科普及品牌活動。
“年年歲歲皆精彩,今年尤有新不同”,期待大家的關注和參與。
一、首先為大家奉上一道社科知識街采短視頻,看看你是否了解這些知識。
二、讓我們來了解幾項非遺傳統技藝吧,一定會讓你眼界大開。
1.豫章繡:為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歷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豫章繡深受水墨畫的影響,“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將畫面中的內容運用多種針法靈活變化搭配,繡線與針法巧妙隱藏在圖案中,遠觀給人以書畫的視覺沖擊,逼真傳神,近賞則繡線細織,繪畫互溶,立體感強,是對繪畫作品進行的再度創作,極具江西文化特色。
2.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于中原人將青草藥擂爛沖服的“藥飲”,是客家先民在遷徙、生產、生活積累形成的一種飲食習慣。擂茶的基本原料是鮮茶葉、糯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各類青草藥等,集香、甜、苦、辣于一體,已成為客家人待客的傳統普遍禮節。
3.萍鄉湘東儺面具: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湘東儺面具雕刻工藝復雜講究,角色造型共有1240種,制作主要包括選材、雕刻、打磨、上漆、安腹藏、開光等十余道工序,一個精致的儺面具往往需要數月時間制作完成。面具的神情及其冠飾富含特定的文化內涵和意義指向,面具神態古樸,手法夸張,展現出明顯的地域風格。
4.靖安銅錢編制技藝:為宜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作品可用來收藏、饋贈、觀賞、儲物,是財富、幸運的象征。主要代表作“五通盔甲”和“聚寶盆”作品,分別在2016和2017年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外觀設計專利。
5.樂安蛋雕:是本土一項優秀的民間傳統美術。它起源于明清間送“彩蛋”的習俗,寓意“喜事同享,圓圓滿滿”。它融合了國畫、工筆畫、微雕等技藝特點,選材講究,構思精妙,雕法細膩,造型生動活潑,深受大眾喜愛,許多作品被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