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歷史學)推介
來源:智庫建設與成果管理處 發布日期:2024-09-19 11:09
《江西學術史》
由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傅伯言、姜瑋等主編的《江西學術史》系列叢書,2021年12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以多重視角記錄江西從先秦至民國各時期的學術概貌與歷史演變,如實、客觀地呈現了江西2000多年來的學術發展歷程。成果共分7卷,包括先秦至隋唐五代卷、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國卷、附錄卷,共300多萬字。主要內容為:(1)《先秦至隋唐五代卷》從江西學術源頭的發生史,注重江西學術文化的個性及發展規律,大量使用正史文獻外,注重地下新發掘的考古材料(如;韬钕嚓P史料)。(2)《宋代卷》是江西學術史的極重要內容,注重核心人物如朱熹等的學術經歷與思想演變,以人物學術傳記貫通全書。(3)《元代卷》注釋極詳明,關注不同版本的復雜情況,如吳澄的文集就用了三種不同版本,顯示了該卷作者對元代江西學術內容把握的通透及史料掌握的豐富完備。(4)《明代卷》注重將人物思想置于明代歷史文化背景中,凸顯陽明心學、江右王門及陽明后學的重點內容,尤重思想傳承內在線索的邏輯梳理;同時亦推出明代史學、文學、科技、宗教的體系性內容,對明末西學東漸中利瑪竇與江西學術的關系,亦有所發掘。(5)《清代卷》注重學術與學派的關系,對清初江西三山學派及清代理學、心學、經學、樸學,尤其是清代江西方志地理學等,有較好的把握。(6)《民國卷》涉及現代江西學術的方方面面,人物眾多,史料豐富,尤其對著名贛籍人物在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上的學術貢獻,有深刻詳盡的探討,亦有新材料的發現與梳理。(7)《附錄卷》所收史料詳實豐富,且與前六冊書內容相匹配;尤以從年代學角度所作的江西重大學術事件之學術年表、重要人物及其著作簡介為突出。
成果創新之處:一是學術研究的開創性,該成果是全國第一套地域性學術歷史的系統研究與探討。二是文獻資料的豐富性,不僅重視已發掘和未問世的書面文獻,且注重地下新發掘的考古資料。三是研究視野的延展性,既有起點上的學術史視野,也具備思想史眼光,做到了學術史與思想史的統一。四是論史斷人的縝密性,善于從每個朝代的歷史大背景及人物關系去捕捉具體人物的思想演變軌跡,對重要學術人物的把握,能夠結合時代背景、歷史文化背景,闡述其學術內涵,且繁簡得當。五是資料使用的嚴謹性,相關文獻的引用,選擇一手資料或權威底本,每條注解在核對出處的前提下,又反復對照原文重審、重校。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該成果研究了上自秦漢,下至民國2000多年間江西學術的源起、發展、傳承、演變的歷史過程,呈現了江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填補了江西地方史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社會價值:對社會各界深化江西歷史文化的認識,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是2008年江西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研究成果,歷經10多年,在兩任主編的主持及省內20多位知名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經國家出版基金支助于2021年底出版。該成果出版后,得到學術界、文化界的好評和省政府、省委宣傳部及有關媒體的高度關注!督魅請蟆2022年12月10日第11版刊發時任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長鐘小武研究員的書評。2023年2月9日,江西新聞網刊發介紹《江西學術史》的文章。2023年3月2日,江西衛視《整點新聞》、江西要聞網、江西新聞網、新浪網等報道了《江西學術史》首發式暨江西學術史研討會。這些媒體同時指出,《江西學術史》是一套關于江西區域學術史的開拓性學術叢書,填補了江西地方史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同時,該成果是從學術史角度發掘、整理地域文化的一次嘗試與探索,在文化學術研究上具有開創性,對地域學術史研究具有重要參照意義。
作者簡介
傅伯言(1944—2009),男,叢書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黨史黨建,代表作有《我們江西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
姜瑋,男,叢書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原黨組書記、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等,主持并參與了國家軟科學課題、國家社科基金、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招標課題及省社科院重大課題等近100項;獨撰或參與的調研報告獲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50余次,4次獲得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在國家級重要報刊、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經濟類核心期刊等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10余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明代官籍再探》
由贛南師范大學黃謀軍撰寫的論文《明代官籍再探》發表在《中國史研究》2022年第1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明代官籍的含義、屬性、來源等問題進行了創新性的梳理和探索。成果核心觀點是:(1)明代官籍一詞多指武官及其家庭的戶籍,主要用作武官家庭子弟應考科舉時的籍類標記。明代官籍是世籍世役制度下的產物,以親人為官與身份世襲為前提,是明代戶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品官之家的概念既有共性又相區分。(2)明代官籍作為帶有酬功性質的身份戶類,其來源較為多元,軍、民、匠、醫等籍都有憑借某種功績轉化為官籍的可能,尤以軍籍為主體,軍功為主流;從分布上看,衛所、州縣、特殊機構都存在官籍群體,以衛所分布為大宗。 (3)明代官籍是某種社會地位的象征,官籍與民籍、軍籍等戶籍之間的轉化演變,揭示了各戶籍群體身份地位的流動軌跡,并成為探測明代政治與社會結構變遷的重要窗口。
成果創新之處:一是選題上,該成果以明代官籍作為研究對象,相關史料難尋、內容復雜,研究難度很大。該成果綜合明代戶籍、軍戶與科舉多項內容,凸顯出較強創新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界相關研究的某些薄弱環節,豐富并拓展了相關研究空間,具有較高學術價值。二是內容上,該成果在前人研究基礎上辨析了不同語境中的官籍含義;通過具體史實論證了明代科舉文獻中的戶籍信息應是科舉士子入學以來一以貫之的,明代確實存在官籍這一戶類;分類探討了明代官籍來源以及與其他戶籍的轉化演變,推進了相關問題研究。三是研究方法上,該成果廣泛利用了各類史書以及文集、墓志、族譜、檔案、登科錄等諸多文獻,史料豐富,論證扎實。在討論官籍來源以及官籍背景信息時,采用了統計分析方法,數據充分,論證有力。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一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辨析了明代官籍的含義,考察了官戶與官籍含義的歷史演變,推進了明代乃至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研究。二是通過對明代官籍的實證考察,有利于我們了解戶籍制度的文化根源和演變過程,同時對研究明代衛所制度和科舉制度具有特別意義和重要價值。
社會價值:一是有利于人們理解戶籍制度歷史演變的邏輯和內在機理。二是該成果對解釋中國社會的分層與結構及其變遷的歷程和機制有一定幫助,從中也可折射出政治文化、制度與社會結構及變遷之間聯系的基本形態。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一經發表,受到了學界廣泛關注,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該成果在知網下載1300余次,被CSSCI期刊《安徽史學》2023年第1期引用,明清科舉史領域的知名學者沈登苗先生引用和評述了該成果的相關統計原則。該成果還被多家微信公眾號轉發,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安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郭培貴先生和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彭勇教授傾情推介,認為“該文選題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與意義”“該文有很突出的問題意識,創新性強”。
作者簡介
黃謀軍,男,1990年12月生,漢族,江西興國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F為贛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講師、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王陽明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主要從事明代科舉史、軍事制度史、王陽明與地域社會等方面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青年項目等多項,在《中國史研究》《安徽史學》《中國文化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獲贛南師范大學“優秀共產黨員”“贛江英才”等榮譽稱號。
《明清徽州地方家族的統宗會譜及其意義》
由江西師范大學游歡孫教授撰寫的論文《明清徽州地方家族的統宗會譜及其意義》發表在《學術月刊》2022年第11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利用多次實地調查所得之婺源《田源何氏宗譜》《菊徑何氏宗譜》《濟溪游氏宗譜》《青山何氏宗譜》等民間譜牒資料,從統宗與“被統宗”雙方代表性人物的個體生命史和思想行動出發,結合家族發展與地方社會和國家歷史的具體情境,考察了統宗會譜的方法、過程與細節,揭示了不同時代徽州地方家族統宗會譜的內在動力與社會機制。
成果核心觀點:明代嘉靖、萬歷時期,徽州地方家族的統宗會譜活動持續不斷,蔚為潮流,余風所及,綿延不斷。明清徽州地方家族的統宗會譜,具有鮮明的功利性與目的性,為的是與強宗豪右結宗盟、敘宗誼,從而壯大家族勢力,提高家族社會地位。“被統宗”的家族代表,則往往在有意無意之間,輕易地相信統宗者所建構出來的祖先世系關系,并私下與之進行聯宗合譜,從而極大改變了家族原有的始遷祖記憶。
成果創新之處:該成果通過考察統宗會譜活動的具體細節與復雜過程,特別是統宗會譜活動參與者,以及那些“被統宗”家族代表人物的思想觀念與具體行動,系統揭示了明清時代徽州地方家族統宗會譜的內在動力與社會機制,細致討論了統宗會譜對“被統宗”家族始遷祖記憶的深刻影響。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運用區域社會文化史的研究方法重新檢討族譜當中始遷祖記憶的理論意義。該成果從區域社會文化史的研究視角,詳細揭示了明清徽州地方家族統宗會譜所建構出來的祖先世系,對許多“被統宗”家族始遷祖記憶的深刻影響。地方家族始遷祖何時來、何地來,甚至怎樣來、為何而來,其背后往往具有特殊的社會文化意義,從方法論角度對族譜資料中始遷祖信息的有效性進行了檢討。
社會價值:統宗會譜活動不僅是明清時代引人注目的一種歷史現象,同時也是當代中國各地民間一再上演的現實劇本。該成果對明清徽州地方家族統宗會譜活動的考察,有助于各級政府正確理解和引導當代中國鄉村同姓同宗之間,或修撰統宗宗譜、或修建姓氏總祠的統宗聯宗、尋根問祖行為,對于各級政府認知社情民意和提高執政水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成果社會反響
成果發表后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明清史·雙月刊)》2023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23年第2期全文轉載,被澎湃新聞“思想·私家歷史”(2023年2月17日)全文轉載。
作者簡介
游歡孫,1977年6月生,江西樂安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博士,現為江西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江西省高層次高技術人才(2021年度)。長期致力于歷史地理學與社會文化史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項、江西省社科基金項目多項。獲得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編輯:熊文瑾)
《江西學術史》
由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傅伯言、姜瑋等主編的《江西學術史》系列叢書,2021年12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以多重視角記錄江西從先秦至民國各時期的學術概貌與歷史演變,如實、客觀地呈現了江西2000多年來的學術發展歷程。成果共分7卷,包括先秦至隋唐五代卷、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國卷、附錄卷,共300多萬字。主要內容為:(1)《先秦至隋唐五代卷》從江西學術源頭的發生史,注重江西學術文化的個性及發展規律,大量使用正史文獻外,注重地下新發掘的考古材料(如;韬钕嚓P史料)。(2)《宋代卷》是江西學術史的極重要內容,注重核心人物如朱熹等的學術經歷與思想演變,以人物學術傳記貫通全書。(3)《元代卷》注釋極詳明,關注不同版本的復雜情況,如吳澄的文集就用了三種不同版本,顯示了該卷作者對元代江西學術內容把握的通透及史料掌握的豐富完備。(4)《明代卷》注重將人物思想置于明代歷史文化背景中,凸顯陽明心學、江右王門及陽明后學的重點內容,尤重思想傳承內在線索的邏輯梳理;同時亦推出明代史學、文學、科技、宗教的體系性內容,對明末西學東漸中利瑪竇與江西學術的關系,亦有所發掘。(5)《清代卷》注重學術與學派的關系,對清初江西三山學派及清代理學、心學、經學、樸學,尤其是清代江西方志地理學等,有較好的把握。(6)《民國卷》涉及現代江西學術的方方面面,人物眾多,史料豐富,尤其對著名贛籍人物在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上的學術貢獻,有深刻詳盡的探討,亦有新材料的發現與梳理。(7)《附錄卷》所收史料詳實豐富,且與前六冊書內容相匹配;尤以從年代學角度所作的江西重大學術事件之學術年表、重要人物及其著作簡介為突出。
成果創新之處:一是學術研究的開創性,該成果是全國第一套地域性學術歷史的系統研究與探討。二是文獻資料的豐富性,不僅重視已發掘和未問世的書面文獻,且注重地下新發掘的考古資料。三是研究視野的延展性,既有起點上的學術史視野,也具備思想史眼光,做到了學術史與思想史的統一。四是論史斷人的縝密性,善于從每個朝代的歷史大背景及人物關系去捕捉具體人物的思想演變軌跡,對重要學術人物的把握,能夠結合時代背景、歷史文化背景,闡述其學術內涵,且繁簡得當。五是資料使用的嚴謹性,相關文獻的引用,選擇一手資料或權威底本,每條注解在核對出處的前提下,又反復對照原文重審、重校。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該成果研究了上自秦漢,下至民國2000多年間江西學術的源起、發展、傳承、演變的歷史過程,呈現了江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填補了江西地方史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社會價值:對社會各界深化江西歷史文化的認識,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是2008年江西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研究成果,歷經10多年,在兩任主編的主持及省內20多位知名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經國家出版基金支助于2021年底出版。該成果出版后,得到學術界、文化界的好評和省政府、省委宣傳部及有關媒體的高度關注!督魅請蟆2022年12月10日第11版刊發時任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長鐘小武研究員的書評。2023年2月9日,江西新聞網刊發介紹《江西學術史》的文章。2023年3月2日,江西衛視《整點新聞》、江西要聞網、江西新聞網、新浪網等報道了《江西學術史》首發式暨江西學術史研討會。這些媒體同時指出,《江西學術史》是一套關于江西區域學術史的開拓性學術叢書,填補了江西地方史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同時,該成果是從學術史角度發掘、整理地域文化的一次嘗試與探索,在文化學術研究上具有開創性,對地域學術史研究具有重要參照意義。
作者簡介

傅伯言(1944—2009),男,叢書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黨史黨建,代表作有《我們江西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

姜瑋,男,叢書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原黨組書記、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等,主持并參與了國家軟科學課題、國家社科基金、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招標課題及省社科院重大課題等近100項;獨撰或參與的調研報告獲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50余次,4次獲得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在國家級重要報刊、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經濟類核心期刊等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10余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明代官籍再探》
由贛南師范大學黃謀軍撰寫的論文《明代官籍再探》發表在《中國史研究》2022年第1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明代官籍的含義、屬性、來源等問題進行了創新性的梳理和探索。成果核心觀點是:(1)明代官籍一詞多指武官及其家庭的戶籍,主要用作武官家庭子弟應考科舉時的籍類標記。明代官籍是世籍世役制度下的產物,以親人為官與身份世襲為前提,是明代戶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品官之家的概念既有共性又相區分。(2)明代官籍作為帶有酬功性質的身份戶類,其來源較為多元,軍、民、匠、醫等籍都有憑借某種功績轉化為官籍的可能,尤以軍籍為主體,軍功為主流;從分布上看,衛所、州縣、特殊機構都存在官籍群體,以衛所分布為大宗。 (3)明代官籍是某種社會地位的象征,官籍與民籍、軍籍等戶籍之間的轉化演變,揭示了各戶籍群體身份地位的流動軌跡,并成為探測明代政治與社會結構變遷的重要窗口。
成果創新之處:一是選題上,該成果以明代官籍作為研究對象,相關史料難尋、內容復雜,研究難度很大。該成果綜合明代戶籍、軍戶與科舉多項內容,凸顯出較強創新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界相關研究的某些薄弱環節,豐富并拓展了相關研究空間,具有較高學術價值。二是內容上,該成果在前人研究基礎上辨析了不同語境中的官籍含義;通過具體史實論證了明代科舉文獻中的戶籍信息應是科舉士子入學以來一以貫之的,明代確實存在官籍這一戶類;分類探討了明代官籍來源以及與其他戶籍的轉化演變,推進了相關問題研究。三是研究方法上,該成果廣泛利用了各類史書以及文集、墓志、族譜、檔案、登科錄等諸多文獻,史料豐富,論證扎實。在討論官籍來源以及官籍背景信息時,采用了統計分析方法,數據充分,論證有力。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一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辨析了明代官籍的含義,考察了官戶與官籍含義的歷史演變,推進了明代乃至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研究。二是通過對明代官籍的實證考察,有利于我們了解戶籍制度的文化根源和演變過程,同時對研究明代衛所制度和科舉制度具有特別意義和重要價值。
社會價值:一是有利于人們理解戶籍制度歷史演變的邏輯和內在機理。二是該成果對解釋中國社會的分層與結構及其變遷的歷程和機制有一定幫助,從中也可折射出政治文化、制度與社會結構及變遷之間聯系的基本形態。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一經發表,受到了學界廣泛關注,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該成果在知網下載1300余次,被CSSCI期刊《安徽史學》2023年第1期引用,明清科舉史領域的知名學者沈登苗先生引用和評述了該成果的相關統計原則。該成果還被多家微信公眾號轉發,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安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郭培貴先生和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彭勇教授傾情推介,認為“該文選題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與意義”“該文有很突出的問題意識,創新性強”。
作者簡介

黃謀軍,男,1990年12月生,漢族,江西興國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F為贛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講師、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王陽明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主要從事明代科舉史、軍事制度史、王陽明與地域社會等方面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青年項目等多項,在《中國史研究》《安徽史學》《中國文化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獲贛南師范大學“優秀共產黨員”“贛江英才”等榮譽稱號。
《明清徽州地方家族的統宗會譜及其意義》
由江西師范大學游歡孫教授撰寫的論文《明清徽州地方家族的統宗會譜及其意義》發表在《學術月刊》2022年第11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利用多次實地調查所得之婺源《田源何氏宗譜》《菊徑何氏宗譜》《濟溪游氏宗譜》《青山何氏宗譜》等民間譜牒資料,從統宗與“被統宗”雙方代表性人物的個體生命史和思想行動出發,結合家族發展與地方社會和國家歷史的具體情境,考察了統宗會譜的方法、過程與細節,揭示了不同時代徽州地方家族統宗會譜的內在動力與社會機制。
成果核心觀點:明代嘉靖、萬歷時期,徽州地方家族的統宗會譜活動持續不斷,蔚為潮流,余風所及,綿延不斷。明清徽州地方家族的統宗會譜,具有鮮明的功利性與目的性,為的是與強宗豪右結宗盟、敘宗誼,從而壯大家族勢力,提高家族社會地位。“被統宗”的家族代表,則往往在有意無意之間,輕易地相信統宗者所建構出來的祖先世系關系,并私下與之進行聯宗合譜,從而極大改變了家族原有的始遷祖記憶。
成果創新之處:該成果通過考察統宗會譜活動的具體細節與復雜過程,特別是統宗會譜活動參與者,以及那些“被統宗”家族代表人物的思想觀念與具體行動,系統揭示了明清時代徽州地方家族統宗會譜的內在動力與社會機制,細致討論了統宗會譜對“被統宗”家族始遷祖記憶的深刻影響。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運用區域社會文化史的研究方法重新檢討族譜當中始遷祖記憶的理論意義。該成果從區域社會文化史的研究視角,詳細揭示了明清徽州地方家族統宗會譜所建構出來的祖先世系,對許多“被統宗”家族始遷祖記憶的深刻影響。地方家族始遷祖何時來、何地來,甚至怎樣來、為何而來,其背后往往具有特殊的社會文化意義,從方法論角度對族譜資料中始遷祖信息的有效性進行了檢討。
社會價值:統宗會譜活動不僅是明清時代引人注目的一種歷史現象,同時也是當代中國各地民間一再上演的現實劇本。該成果對明清徽州地方家族統宗會譜活動的考察,有助于各級政府正確理解和引導當代中國鄉村同姓同宗之間,或修撰統宗宗譜、或修建姓氏總祠的統宗聯宗、尋根問祖行為,對于各級政府認知社情民意和提高執政水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成果社會反響
成果發表后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明清史·雙月刊)》2023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23年第2期全文轉載,被澎湃新聞“思想·私家歷史”(2023年2月17日)全文轉載。
作者簡介

游歡孫,1977年6月生,江西樂安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博士,現為江西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江西省高層次高技術人才(2021年度)。長期致力于歷史地理學與社會文化史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項、江西省社科基金項目多項。獲得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