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心理學)推介

來源:智庫建設與成果管理處  發布日期:2024-08-30 16:08   

《A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smartphone addiction, and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among a sample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由贛南醫學院李麗教授撰寫的論文《A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smartphone addiction, and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among a sample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2022年1月發表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問題性社交媒體使用或智能手機成癮等行為成癮已成為心理健康的高風險因素,并隨之出現了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 FoMO),這種與在線社交參與相關的流行性負面心理效應。該成果采用網絡分析方法,探究大學生錯失恐懼、智能手機成癮和社交網站使用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發現:錯失恐懼、狀態-錯失恐懼和智能手機成癮量表的總分與社交網站使用呈顯著正相關;失控性和低效性具有最強邊緣強度;特質-錯失恐懼、狀態-錯失恐懼、社交網站使用以及智能手機成癮的失控性、戒斷性、逃避性和低效性的CS系數均大于0.5,顯示了較好的中心穩定性,戒斷性強度中心性水平最高;性別組間的網絡結構和全網強度均未見統計學差異。

       成果創新之處:一是采用JASP軟件和R語言相關軟件包,共同完成錯失恐懼與社交網站使用和智能手機成癮的網絡分析,為網絡分析的實證研究提供了相關支撐,在國內為錯失恐懼、智能手機成癮和社交網站過度使用的研究開展了方法學的創新研究。二是采用網絡分析發現錯失恐懼與社交網站使用和智能手機成癮呈顯著正相關。網絡分析方法對變量關聯的更直觀描述有助于詳細闡述錯失恐懼、智能手機成癮和社交網站使用之間的理論聯系。該研究為問題性社交媒體使用或智能手機成癮等行為成癮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會心理服務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證干預。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從方法學視角彌補了以往相關分析和潛變量關系研究的不足,完善了心理學或精神疾病的最新觀點:即變量或癥狀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更適合于解釋某些社會現象或疾病癥狀的發生和發展。也為心理健康教育、行為成癮等危機干預和大眾社會心理服務提供了相應的理論基礎。

       社會價值:該成果為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少年群體進行有效的行為成癮心理健康教育和積極的成癮心理干預提供了客觀、有效的實證依據,前期研究也為社會心理服務中社交媒體使用情境下出現的大眾情緒問題篩查提供了有利的評估工具,同時也為臨床行為成癮患者提供了相應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依據,有利于大學生等不同群體心理健康水平的維護和提升。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發表于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中科院一區,2022年影響因子為10.097),Google學術檢索被引54次,Web of Science檢索被引36次,ResearchGate顯示研究興趣為48.3,推薦為7,閱讀量為1722。該成果及相關研究被國內外多位學者和教育機構采納,是多個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課題的研究成果,6篇相關論文均發表在SSCI刊物。與該成果相關的論文還獲得江西省第十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作者簡介

       李麗,1978年10月生,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贛南醫學院校級科研創新團隊—行為與健康心理團隊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向是行為成癮。2020年5月獲得國家公派留學資格,2022年11月-2023年10月在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與國際游戲研究中心主任、行為成癮領域著名的Griffiths教授開展合作研究。曾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和江西省第十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主持省部級課題5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公開發表SSCI期刊論文15篇,中科院一區2篇,JCR一區9篇,累計影響因子超過90分。發表CSSCI論文2篇,北大核心論文40余篇。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Global Mental Health、Current Psychology等雜志審稿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and mental health:A meta-analysis》

       由江西師范大學張興撰寫的論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and mental health:A meta-analysis》2022年7月發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這要求我們從民生角度認識和對待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依戀理論為理解人際關系、壓力和健康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框架,成人依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預測因子。該成果緊密圍繞心理健康這個重要的民生主題,通過元分析方法,分析了224項國內外研究,探討了成人依戀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揭示了成人依戀和心理健康之間的緊密關系。這可能會對未來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治療產生深遠影響。

       成果的核心觀點是:(1)較高水平的依戀焦慮和回避與心理健康消極指標(如抑郁)呈正相關,與積極指標(如生活滿意度)呈負相關,都呈中等程度相關。在控制其中一個維度的作用之后,這些關系仍然顯著。(2)依戀維度與心理健康指標之間的關聯也受到若干個變量的調節。依戀維度與心理健康指標之間的關系會隨著一些統計學變量(如性別、年齡等)變化。(3)與依戀回避相比,依戀焦慮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更大,高依戀焦慮對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更大。

       成果創新之處:(1)該成果同時納入積極心理健康指標(4個)和消極心理健康指標(6個),將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標納入元分析研究,并采用結構方程元分析方法,探討了成人依戀維度對心理健康指標的獨特關系。是迄今為止對成人依戀與心理健康關系最廣泛的元分析研究。(2)將成人依戀概念化為連續的維度,符合成人依戀領域主流研究取向,有助于更科學、合理地探討成人依戀與心理健康的共變關系。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一是為成人依戀影響心理健康的理論框架提供了研究證據。二是強調了人們在如何處理親密關系時的人格差異對成年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對人格領域和心理健康領域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社會價值:通過元分析方法綜合分析了成人依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對促進親密關系領域和心理健康領域的發展具有較大的意義。研究成果發表在社會心理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中科院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8.46),是江西省心理學界首篇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建刊以來,中國學者在該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或合作者身份發表的論文累積為90篇,江西省心理學界僅2篇),貢獻了中國大陸學者在親密關系領域和心理健康領域的重要學術發現,推動了成人依戀和心理健康領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國際學術影響。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被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刊登,該期刊五年影響因子為10.504,在心理學和社會學領域期刊里排名第三(3/66)。該成果自發表以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累計引用16次,國內外學者累計引用33次,國內400多所館藏單位收藏。2023年7月6日,該成果以《不安全成人依戀對心理健康的廣泛消極影響》為題在《三倉心理學界》宣傳介紹,引起了國內心理學界廣泛關注。

       作者簡介

       張興,1991年3月生,博士研究生,江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集中在依戀和心理健康領域,重點關注依戀風格的塑造(如意志性成人依戀改變)及其認知神經機制、依戀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等方面。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Brain research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和《心理發展與教育》等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篇,以合作身份發表學術論文12篇,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級和省級課題。擔任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Current psychology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心理發展與教育》等國內外知名心理學學術期刊的外審專家。

《認知控制的層級性:來自任務切換的腦電證據》

       由南昌工程學院吳建校教授撰寫的論文《認知控制的層級性:來自任務切換的腦電證據》發表在《心理學報》2022年第10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通過嵌套的線索?任務切換范式來探究任務切換的層級控制過程及其神經機制。研究結果發現,高層級任務切換代價顯著高于低層級任務切換代價;線索鎖時的腦電結果表明,高層級任務切換與重復間的CNV波幅差異顯著大于低層級任務切換與重復間的波幅差異,反映了在主動性控制階段,個體對高層級任務給予更多的主動性控制以完成對緊隨之后目標任務的準備。目標鎖時的腦電結果表明,在N2及SP成分上,高層級任務切換與重復間的波幅差異顯著大于低層級任務切換與重復間的波幅差異,分別反映了在抑制舊任務集與重構新反應集的過程中增大的反應性控制。這些結果表明,在任務切換中,隨著任務本身層級(抽象或復雜程度)的提高,任務準備的主動性控制與對舊任務集的抑制與新任務集的重構相關的反應性控制水平都隨之提高。

       成果創新之處:該成果特別關注不同層級內任務切換代價差異背后的神經機制。大量行為研究已經揭示高層級任務切換的代價大于低層級任務切換的代價,但至今無人采用ERP技術揭示任務集內另一重要的元素,即任務本身的層級性所誘發的認知控制的神經機制。該成果通過嵌套的線索-任務切換范式探討這一關鍵問題,有助于我們從層級加工角度進一步了解認知控制,特別是任務切換的神經機制。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面對多項任務,且需要在不同任務間進行切換。各種任務常以某種層級關系組織在一起,在這種層級結構的任務中,高層級任務信息會影響并指導低層級任務的加工。盡管研究者以任務切換為主要范式對認知控制、認知靈活性等熱點問題展開大量研究,但不同層級或不同抽象程度的任務切換的加工過程及其神經機制并不清楚。該成果將通過設置任務本身的不同層級探討這一關鍵問題,有助于從層級加工角度進一步了解認知控制的腦機制,也有助于進一步檢驗前額葉認知功能的層級性。

       社會價值:該成果的科學意義在于揭示認知控制的腦機制及其認知靈活性,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一是提示在執行任務或決策時,需采用合適的策略來應對任務變化。越復雜的任務,認知控制的層級性越高,切換代價也就越大。在面臨許多不同任務時,可以把難度較低,層級相同或相近的任務放在一起完成,盡量避免在其中穿插難度較大的任務。對于難度較大的任務,盡可能在規劃的時間內集中精力、一鼓作氣地完成。二是通過任務切換范式探究個體認知靈活性。經過認知靈活性的專業訓練,可以提升正常兒童以及特殊兒童的認知靈活性,甚至提高其執行功能;另外,認知靈活性與閱讀、數學、情緒、健康等顯著相關,能很好地預測個體學業成績。因此,該成果可以為教育者制定差異化教學方案提供理論指導,也可給腦損傷病人、精神病人、多動癥兒童和其他認知障礙兒童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幫助。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發表于 CSSCI來源權威期刊《心理學報》,下載量達1500余次,被引2次。成果論文初具雛形時,以該成果參加了第二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年會,并以海報張貼的方式進行了報告,得到了與會者不少熱議與好評。該成果具有深入探討的學術價值和意義,有關結論被同行認可,專家認為值得深入探究,研究團隊還憑借該成果獲批了1項省高校人文項目。該成果還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推廣,有533次的瀏覽量。

       作者簡介

       吳建校,1986年10月生,博士,講師,現就職于南昌工程學院,利用心理行為、認知實驗、腦電和非侵入性腦刺激等技術方法,探究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執行功能的發展機制及神經調控,主持或參與省部級以上課題10余項,在《心理學報》、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等期刊發表論文5篇。

(編輯:熊文瑾)

版權所有: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贛ICP備06007514號 贛ICP備1007824號-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號  郵  編:330077  聯系電話:0791-88595983

国产高清美女一级毛片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