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當前的位置 : 江西社科網 > 基地建設 > “學思想 見行動”基地成果展
“學思想 見行動”基地成果展 |何凡:《公眾參與的減排效應——來自環保熱線開通的證據》
來源:學術中心 發布日期:2024-08-20 15:08
由財稅研究中心(江西財經大學)何凡博士作為第一作者合作撰寫的論文《公眾參與的減排效應——來自環保熱線開通的證據》發表在《經濟學(季刊)》2024年第24卷第3期(總第100期)。
成果簡介
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由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四個主體構成,學術界長期以來主要關注政府主導的命令—控制型環境政策及其影響。該成果基于手工收集和整理的我國不同城市“12369”環保熱線開通的時間差異,利用微觀企業數據和雙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我國以監督、舉報為主要特征的公眾參與的減排效應及其內在機制,并進一步根據研究結論為我國進一步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深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出了政策建議。
該成果的主要觀點是:(1)環保熱線開通帶來的公眾參與顯著降低了企業二氧化硫排放強度。(2)環保熱線開通帶來的公眾參與的減排效應還具有顯著的異質性特征,對于電話設備覆蓋率較高、公眾環保意識較強、政府環保重視程度較高地區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二氧化硫排放的影響更大。(3)增加當地環境治理投資和監管力度,并促使企業強化污染末端治理是導致上述結果的重要機制。
該成果的創新之處:(1)證實了公眾參與對環境治理的有效性,不僅為厘清我國環境治理中公眾參與有效性的爭論提供了新證據,也有助于全面總結我國環境治理經驗。(2)為有關我國政府對民意的回應性爭論提供了經驗證據。(3)深化了對政府信息化建設效果的認識。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1)突破了傳統環境經濟學研究領域聚焦考察我國命令-控制型環境監管政策效果的研究范式,為我國環境治理政策效果評價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2)突出了公眾參與實現減排效應的內在機制,為環境治理政策的優化和精準施策提供了理論支撐。(3)強調了對不同地區、類型企業公眾參與減排效應的異質性效果,為進一步實現環境治理公平提供了理論依據。
社會價值:(1)為全面認識、總結我國環境治理模式與經驗,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提供了經驗證據。(2)為深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作者簡介
何凡,1993年3月生,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財稅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財稅理論與政策、公共經濟學。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世界經濟》《財政研究》、China Economic Review、Economics & Human Biology等國內外一流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主持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
(編輯:熊文瑾)
由財稅研究中心(江西財經大學)何凡博士作為第一作者合作撰寫的論文《公眾參與的減排效應——來自環保熱線開通的證據》發表在《經濟學(季刊)》2024年第24卷第3期(總第100期)。

成果簡介
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由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四個主體構成,學術界長期以來主要關注政府主導的命令—控制型環境政策及其影響。該成果基于手工收集和整理的我國不同城市“12369”環保熱線開通的時間差異,利用微觀企業數據和雙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我國以監督、舉報為主要特征的公眾參與的減排效應及其內在機制,并進一步根據研究結論為我國進一步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深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出了政策建議。
該成果的主要觀點是:(1)環保熱線開通帶來的公眾參與顯著降低了企業二氧化硫排放強度。(2)環保熱線開通帶來的公眾參與的減排效應還具有顯著的異質性特征,對于電話設備覆蓋率較高、公眾環保意識較強、政府環保重視程度較高地區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二氧化硫排放的影響更大。(3)增加當地環境治理投資和監管力度,并促使企業強化污染末端治理是導致上述結果的重要機制。
該成果的創新之處:(1)證實了公眾參與對環境治理的有效性,不僅為厘清我國環境治理中公眾參與有效性的爭論提供了新證據,也有助于全面總結我國環境治理經驗。(2)為有關我國政府對民意的回應性爭論提供了經驗證據。(3)深化了對政府信息化建設效果的認識。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1)突破了傳統環境經濟學研究領域聚焦考察我國命令-控制型環境監管政策效果的研究范式,為我國環境治理政策效果評價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2)突出了公眾參與實現減排效應的內在機制,為環境治理政策的優化和精準施策提供了理論支撐。(3)強調了對不同地區、類型企業公眾參與減排效應的異質性效果,為進一步實現環境治理公平提供了理論依據。
社會價值:(1)為全面認識、總結我國環境治理模式與經驗,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提供了經驗證據。(2)為深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作者簡介

何凡,1993年3月生,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財稅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財稅理論與政策、公共經濟學。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世界經濟》《財政研究》、China Economic Review、Economics & Human Biology等國內外一流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主持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