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藝術學)推介

來源:智庫建設與成果管理處  發布日期:2024-07-26 17:07   

《中國古代碑刻紋樣研究》

       由景德鎮陶瓷大學徐志華教授所著《中國古代碑刻紋樣研究》一書,2022年12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通過實地考察,采用分類、比較、文獻等研究方法,從設計藝術學的角度對碑刻邊飾紋樣進行系統研究。一方面,從縱向上以朝代為序,按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順序將全文分為五章,再將各朝代的碑刻邊飾紋樣進行分類,分析每個朝代的傳承紋樣、流行紋樣和創新紋樣,整理出古代碑刻邊飾紋樣發生、發展的過程及總體特征,并結合該朝代的文化發展、對外交流、審美變化等因素,分析各朝代碑刻邊飾紋樣流行和傳承的原因。另一方面,從橫向上進行比較,將同朝代碑刻邊飾紋樣與該朝代其他器物的紋樣進行對比分析,探究其互相間的影響關系。并對每種紋樣的形態進行分類分析,通過碑刻雕刻的時間分析推斷出每一種紋樣變化的特點。

       該成果核心觀點為:(1)中國古代碑刻邊飾紋樣體現了復雜性和多元性的結構及變化。(2)中國古代碑刻邊飾紋樣與同時期工藝美術紋樣的發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3)各個朝代的碑刻流行不同的邊飾紋樣,體現了該時期文化變遷、審美的取向和技術的發展與變化,以及對外交流發展等。(4)中國古代碑刻邊飾紋樣的發展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的變化過程,這種變化受技術和文化、觀念和審美的發展影響很大。

       成果創新之處:一是從設計藝術學的研究角度對碑刻的邊飾紋樣進行全面分析,并借用史學實證研究和實際調研的方法,輔之以個案分析法,深入剖析碑刻邊飾紋樣歷朝歷代的變化過程,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上有所轉變。二是深入細致地剖析碑刻邊飾紋樣上主要紋樣變化的條件、特點等,在研究的細膩度、深度和廣度上有所突破。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該成果補充了中國古代藝術史中碑刻紋樣研究的一面,為中國古代藝術史的完整性和深入理解提供了新視角和材料。該研究借鑒了多學科研究方法與范式,為藝術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拓展了藝術研究的范圍,豐富了研究方法。

       社會價值:自近代以來,由于西學東漸,幾千年來一直傳承和使用的傳統紋樣,在當今,中國傳統紋樣則逐漸淡出國人視野及逐漸西化,故此研究碑之紋飾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極其重要。碑之紋飾在現代社會的傳承可以分成“傳”和“承”兩個層面:“傳”指世代相傳,具有迥異特征的風俗道德、思想作風,是傳統教育的一個代表,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共同文化的一種認同;“承”指承接,聯系,接連,承上啟下,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視的一種裝飾性物。該成果揭示了碑刻紋樣的多樣性、歷史文化意義和藝術價值,對于推動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研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具有積極意義。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是目前為止國內外第一部以碑刻紋飾做理論研究的大文章,相關研究成果《中國古代碑刻紋飾發展史研究》獲2013年度江蘇省研究生創新工程項目立項、《中國古代碑刻紋飾研究》獲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立項、《唐代碑刻紋樣及其在當代的傳承與創新研究》獲2021年度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立項,成果中部分章節研究內容獲江西省第十六次社會科學成果優秀獎三等獎;該成果入選《史學研究》公眾號“2023年歷史學新書(20)”榜單,排名第四推出;《石刻文獻研究信息》公眾號2023年7月5日推送了該成果;該書相關研究內容在《南藝學報》《藝術百家》《裝飾》等藝術類CSSCI期刊發表系列學術論文7篇;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寧鋼、國家社科藝術學項目評審組組長李超德、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祝帥等專家對該成果一致好評;該成果以博士論文為基礎,歷時11年出版,博士論文在知網下載量為1406次,被引幾十次,該成果相關論文下載總量為三千多次,被引一百多次。

       作者簡介

       徐志華,男,1978年9月生,博士研究生,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贛鄱俊才支持計劃·高校領軍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為碑刻藝術史研究、環境藝術設計理論、公共藝術,主要課題有《中國古代碑刻紋樣研究》《當代景觀陶藝文化設計研究》《唐代碑刻紋樣及其在當代的傳承與創新研究》《隋唐碑刻紋樣研究》《當代景觀陶藝設計應用創新人才培養》,代表性論文有《漢碑邊飾紋樣的文化藝術意蘊(南京藝術學院學報)》《可視性與象征性——帕臺農神廟中楣浮雕飾帶研究(裝飾)》,代表性著作有《中國古代碑刻紋樣研究(科學出版社)》《環境陶藝研究(江西美術出版社)》。曾獲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教育部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陶瓷藝術各類獎數項。作者從教13年,教學經驗豐富,行業鍛煉成熟,發表過高質量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及教材8部,具有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SD)、北京大學等訪問學者經歷,是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教育部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專家,兼職泰國格樂大學、馬哈沙拉堪大學碩、博士生導師;是Art and Marketing Strategy等三本英文雜志副主編,中國美協會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員,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承繼與嬗變:央視春晚的歷時性研究(1983-2019)》

       由江西省委黨校李志敏副研究員所著《承繼與嬗變:央視春晚的歷時性研究(1983-2019)》一書,2021年12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央視春晚作為中國一年一度最重大的電視綜藝晚會,沒有一種判斷和理念能夠框范與統攝她,央視春晚有著豐富的節律與深層的蘊藏:春晚是全新春節民俗,是審美體驗方式,是主流價值載體,是視聽技術體系,是商業運營平臺。從創作主體的角度說,春晚是籌備時間最長、動員部門最廣、參與人員最多的電視晚會;而從接受主體的角度看,春晚是收視率最高、播出時間最長、演員最多的電視晚會。

       該成果從歷時性角度梳理了央視春晚的各構成要素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發展和變化歷程,及其在創作實踐、大眾接受、媒介形態、運營方式、審美表達、價值取向等方面所呈現的內涵特質。(1)存史(歷史深度):央視春晚壺納天地、收備萬景(塑國魂、抒民意、詠年味),成為中國文化精神的一道剪影,該成果以別樣的視角記錄并還原了這一階段中國文化建設與文明創建的本真容顏。與此同時,央視春晚史也是對中國綜藝晚會史乃至中國電視藝術史的極大豐富與充實。并且,該成果力圖將春晚史書寫得富于生命和表情,而非只是由年代、人物、事件堆積而成的僵硬記載。(2)求真(現實廣度):該成果將對央視春晚的研究拓展到了許多前人尚未觸及和尚未深入研究的領域(如春晚分會場、春晚特別節目、春晚公益廣告等),并將其體系化、學術化,細致地觀察與論述其發展演變的整個過程,從而使春晚研究的現實廣度得以擴充拓展,春晚研究的直徑與范圍實現最大化,春晚研究的全景圖貌得以更清晰更真切的鋪陳與展現。此外,該成果將眾多繁雜細碎的史實記錄,連綴成簡潔扼要而因果相續的篇章體系,旨在呈現一部系統完整的春晚史。(3)崇德(時代高度):該成果論及從國家層面關于中國文藝的三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獻,到央視春晚創作主體所展現的在除夕夜闖“鬼門關”的真誠與激昂、純粹與忘我,昭示了我國文藝思想與文藝制度無論在話語源流、內涵構造抑或對創作實踐的引領指向上,皆將人民性的核心特征一以貫之;昭示了在通向藝術殿堂的路途中,“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再進再困,再熬再奮”的寬廣格局與銳意精進才是至關重要的。而國家在思想與制度層面的人民性引領和創作主體在實踐層面的開闊襟懷與工匠精神,共同構筑了中國文藝從高原向高峰邁進的強大引擎。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該成果就37年央視春晚的流與變進行了條分縷析。在流的方面,該成果完整系統地梳理了央視春晚各構成要素的發展歷程,廓清了有關春晚的不少歷史事實;在變的方面,該成果將央視春晚的發展變化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與中國各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有機地結合起來,步步推進、層層剝筍,從而將央視春晚的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繼承與創新、理想與奮斗等,統一在了對春晚承繼與嬗變的論述當中。

       社會價值:該成果為春晚節目創演、互動設計、舞臺營造、分會場演播、特別節目打造、公益廣告制作、商業廣告經營等實際操作領域,提供了史論支撐與經驗啟示。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先后獲江西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嬗變之路(1983-2019)》(18WT65)、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散作乾坤萬里春——央視春晚的嬗變之路(1983-2019)》(19FYSB047)立項,且都順利結項,獲好評。階段性成果《央視春晚主、分會場直播模式的歷史沿革及對井岡山春晚分會場的啟示》在江西廣播電視獎(論文論著類)評選中榮獲一等獎。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為該成果作序《鏡像時代 立言文化》,發表于《中國文化報》(2022年1月13日),并被中國文藝評論網、江西新聞網等全文轉載。江西省文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二級研究員葉青為該成果所寫評論《橫看成嶺側成峰——評<承繼與嬗變:央視春晚的歷時性研究(1983-2019)>》,發表于《中國藝術報》(2022年3月2日),并被中國文藝網、江西新聞網等全文轉載。

       作者簡介

       李志敏,中共江西省委黨校文化與科技教研部副主任、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文藝史論與批評。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1項(《用紅色電影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研究》編號:23BDJ046),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項、省級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多項。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1部,在《光明日報》《電影文學》《四川戲劇》等核心報刊發表多篇論文。多次榮獲江西廣播電視獎、江西新聞獎、江西文化藝術科學優秀論文獎、全省機關黨員干部春節回鄉調研報告優秀獎、全省百篇優秀民情日記獎等。

《時空的記憶:蘇區報刊宣傳畫中的女性圖像敘事研究》

       由江西理工大學王研霞教授撰寫的論文《時空的記憶:蘇區報刊宣傳畫中的女性圖像敘事研究》發表在《編輯之友》2021年第1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農村婦女以嶄新的形象登上歷史舞臺,發生在中國共產黨對根據地的革命建設時期。中央蘇區作為全國最大革命根據地,在解放與動員婦女的工作上具有方式方法的獨特性,體現為以報刊為載體的宣傳繪畫對婦女的文化教育與革命傳播。宣傳畫主要展現以女性為核心的人、物和事件,表現為運用樸素的繪畫手法,借助女性主體與其他圖像的組合關系,集中地彰顯了女性在家庭空間、生產空間、學習空間、革命空間中的新形象與新體態,更為重要的是借由圖像傳遞出的新思想與新觀念,建構具有再現性與象征性的革命新女性形象。

       該成果核心觀點:(1)農村女性作為蘇區革命發展的主力軍,其文化素養低下嚴重阻礙著革命發展。(2)蘇區報刊宣傳畫中的女性圖像成為指導根據地婦女革命行動的新話語系統。(3)宣傳畫中的女性借由具體的身體符號進行革命思想的傳遞與革命意識的表征。

       該成果創新之處:(1)蘇區報刊中有關女性行為的“圖像宣傳”較之慣常性的“文字宣講”具有著動員農村婦女革命行動的巨大針對性與指導性。(2)蘇區報刊中的女性宣傳畫借由“視覺維度的革命身體”,將需要貫徹的黨的重要思想與方針政策以具體的發型、表情、手勢、姿態等視覺符號進行轉譯與表征。(3)借助蘇區報刊女性宣傳圖像令觀者產生如臨其境般的具象的、實體般的、風雨不蝕的革命敘事體驗與記憶。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一是蘇區報刊女性宣傳畫的圖像敘事研究,能夠推進中國本土圖像敘事理論的完整性建構。二是蘇區報刊宣傳圖像的特殊建構理論,助力藝術實踐理論的完善與發展。三是圖像敘事理論的本土化研究,促進以中國特有的敘事話語參與國際間的對話與交流,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與精神的有效傳播。

       社會價值:一是蘇區宣傳畫中真實再現了革命女性參與中央革命根據地政治、經濟、革命、軍事、教育與文化建設的歷史,促進觀者對革命史實的正確認知與集體記憶。二是蘇區女性宣傳畫是革命思想傳播的利器,積極調動了根據地女性的革命熱情,給予現今政治宣傳工作方式、方法上的有效引導。三是蘇區報刊宣傳畫中的女性圖像敘事,能夠引起現實觀者的聯動效應,激發觀者的愛國情懷與奉獻精神。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被《編輯之友》公眾號于2022年第12期以專題論文的形式進行轉載,閱讀量達562次,點贊多次。該成果在知網下載閱讀量達 1255次,被《美術》(CSSCI源刊)《文化產業》《合肥師范學院學報》《美與時代》等期刊和山東大學、西南大學等碩士學位論文引用9次,2021年被《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出版業》索引。成果的主要觀點被《美術》2022年第11期刊載的《“女英雄”——〈木蘭還鄉圖〉中的形象建構與社會動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結項論文引用。該成果在2021年中國韶山管理局舉辦的“革命文物保護實踐經驗與制度創新研究”學術論壇上被安排為專題報告,與會專家肯定該成果的研究貢獻,并強調蘇區報刊中的女性宣傳圖像是特定歷史時期藝術、文學與政治結合的產物,具有較強的研究價值與研究意義。

       作者簡介

       王研霞,1982年5月生,江西理工大學副教授,東南大學藝術學理論在讀博士,主要從事藝術學理論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1925-1937年革命根據地設計藝術研究》(17CG215)。代表性論著有《圖文互通:中央蘇區報刊漫畫圖像的敘事研究》《贛南蘇區“紅色”設計藝術對革命事業的促進性研究》《贛南蘇區紅色設計藝術的民間社會化表征》《傳統招幌與現代招牌的審美比較研究》。曾獲江西省第十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流域音樂人類學鉤撢:以川江流域為例》

       由江西師范大學胡曉東教授撰寫的論文《流域音樂人類學鉤撢:以川江流域為例》發表在《音樂研究》2022年第4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流域作為水脈文通大動脈,孕育并有力推動了音樂文化的傳播與多元發展。流域音樂人類學是在吸收流域人類學研究理念的基礎上,以跨學科理念為基礎,取整體性、動態性、關系性與開放性視角,對流域內部所有水系的音樂文化事像進行綜合立體式研究,試圖揭示流域音樂文化的全貌。

       該成果核心觀點:(1)流域音樂人類學的整體性研究是根據流域獨特的文化發生與傳播功能,強調水系內音樂文化的歷時性與共時性傳承、演變與互動關系。(2)流域音樂人類學的動態性研究重點關注流域的文化流動性及其與外域、外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在歷史變遷中呈現出動態衍生關系,主要表征為文化“涵化”與“濡化”現象。(3)流域音樂人類學的關系性研究探討“水—人—樂”的互文性結構關系,強調流域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經濟與文化通道功能等對兩岸居民的深刻影響,由此促進音樂文化的演變與發展。(4)流域音樂人類學的開放性研究旨在揭示流域在時空上的開放性,并由此帶來各民族(文化主體)及其音樂文化的開放性。在流域水脈文通功能的驅動下,各民族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文化逐漸趨于認同,民族邊界趨向模糊,展示出強烈的開放性。

       流域音樂人類學是基于流域人類學而生成的新的學術視角和理論體系,其創新之處為:一是開拓了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新視野;二是突破了區域音樂文化研究的學理瓶頸。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有助于在新文科背景下新構學術研究平臺。該成果在新文科背景下,借助地理學、生態學、人類學、傳播學等學科理念進行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新構了學術研究平臺與學術共同體。

       社會價值:一是有益于探究流域音樂文化的多元立體敘事。該成果吸收流域人類學研究理念,在大量田野考察基礎上,借助流域這一水脈文通大動脈,取整體性、動態性、關系性與開放性視角對流域內部所有水系的音樂文化事項進行綜合立體式研究,以多學科交叉融合方法探究流域水系內音樂文化的多元敘事,深刻揭示流域音樂文化的整體全貌。二是有利于促進民族音樂學研究范式的轉變。該成果跳出以往定點民族志研究的局限,轉向線索、多點民族志考察;采取多學科交叉融合視角,突破以往民族音樂學者差異化研究的瓶頸,創新音樂文化整體空間的共性化探索,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學理支持。三是有益于推動民族音樂學學科體系的發展。近年來,依托該成果產生了一系列碩博士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和國際國內學術會議成果,引起學界廣泛關注和肯定。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發表后被云南藝術學院“2021年第三屆中國(南方)與周邊國家跨界族群音樂文化論壇”論文集、南方科技大學第四屆國際“路學”工作坊論文集全文轉載;2022年和2023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基地202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等收錄了該成果的子項目論文。《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2年第5期《語境》、《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2年第6期《整體性·動態性·互文性:流域視野下的線性文化空間敘事》、《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23年第6期《流域、農耕與民間音樂生態文明——流域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武寧打鼓歌》等文章引用了該成果。

       2023年4月20日,《音樂研究》微信公眾號視頻號中推送了該成果的視頻介紹,閱讀播放量達上千余人,受到學界廣泛好評。2022年12月12日,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樂派研究院以該成果為研討專題,邀請作者為學術召集人,主持召開“流動的聲音景觀——流域音樂人類學的新視野”學術沙龍,在學界引起良好反響。2021年至今,以該成果為依托,受邀參加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并作主題發言10余次,赴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高校與科研機構舉辦學術講座10余場,受到學界廣泛關注與贊同。

       作者簡介

       胡曉東,1976年11月生,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黨委委員、研究生部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藝術學博士學位點建設方向帶頭人,音樂學專業建設負責人,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泰國宣素那他皇家大學博士生導師,云南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先后獲中國音樂學院本科及學士學位、中國音樂學院碩士學位、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學位,中國音樂學院出站博士后。

       榮獲江西省“雙千計劃”人才、江西省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等稱號。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教育部學位中心論文評審專家,省“非遺”評審專家。曾獲全國首屆教師基本功大賽全能二等獎及專業單項獎、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江西省第十八次和第十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中國音協第四和第六屆“中國音樂評論獎”二等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1項,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中國博士后基金1項及其他省部級項目10余項。出版專著7部,在《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等專業核心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其中CSSCI論文27篇),《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多篇。

(編輯:熊文瑾)

版權所有: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贛ICP備06007514號 贛ICP備1007824號-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號  郵  編:330077  聯系電話:0791-88595983

国产高清美女一级毛片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