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歷史”研究工作坊在華東師范大學成功舉辦
來源:學術中心 發布日期:2024-07-05 18:07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之際,7月2日,由《蘇區研究》編輯部聯合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上海黨史與黨建》編輯部等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歷史”研究工作坊在華東師范大學成功舉辦。來自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杭州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上海大學、安徽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科研機構的5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工作坊。
工作坊開幕式由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趙勇主持,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孟鐘捷,江西省社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湯水清出席并先后致辭。
孟鐘捷指出,中共中央機關在上海的十二年,是我們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初始階段,是偉大建黨精神發軔的源頭。要以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和深化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研究,準確把握黨史發展的主題主線,塑造上海重要紅色文化品牌,把偉大建黨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湯水清表示,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奮斗歷程,映照出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黨在這一時期實施并完成了中國共產黨的建黨過程、領導和推進了全國的工農革命運動、確定并加強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建設和推動了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一大批黨的領袖、骨干和黨員,在殘酷的白色恐怖中英勇斗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深入研究黨的這段歷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回望中共中央在滬十二年的奮斗歷程,深知革命勝利來之不易。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丁曉強、華東師范大學社會主義歷史與文獻研究院副院長滿永圍繞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奮斗歷程和歷史經驗作主旨發言。
丁曉強提出,在全黨深入學習黨史、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大背景下,要將紅色特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提煉、升華,用黨初創時期艱苦卓絕、曲折發展的奮斗歷史,結合新時代黨的建設與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牢記“作始也簡,將畢也鉅”,不斷把黨和國家的事業推向前進。
滿永認為,上海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特殊性,不僅體現為具象的上海,承載了中國人關于何為現代的歷史想象;而且體現為抽象的上海,承載了中共革命者對于城市的想象。上海的這種特殊性,賦予了革命者對中國革命豐富的歷史想象,也使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研究具有廣闊的學術延展空間。
開幕式后,工作坊進行了分組討論。第一組由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黨支部書記、副館長尤瑋主持,本組專家學者圍繞“中共與淞滬抗戰”“上海地位變遷”“周恩來根據地思想”“周恩來情報工作”等問題進行了主題發言與點評討論;第二組由《黨史研究與教學》副主編王昌主持,本組專家學者圍繞“國民黨一屆三中全會”“勞動組合書記部”“中共早期青島組織”“國民政府對英交涉”等問題進行了主題發言與點評討論;第三組由《蘇區研究》副主編魏烈剛主持,本組專家學者圍繞“思想革命聯合戰線”“統一戰線”“中共中央與上海黨組織關系”“中國濟難會”等問題進行了主題發言與點評討論;第四組由《上海黨史與黨建》副主編賈彥主持,本組專家學者圍繞“川陜蘇區醫療衛生工作”“民權運動大同盟”“中共日常斗爭與革命傳統”“黨內交通線布局”等問題進行了主題發言與點評討論。
工作坊閉幕式由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張仰亮主持,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李雷波、景德鎮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蘇舟、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王才友、《上海黨史與黨建》副主編賈彥、中共虹口區委黨史辦公室主任王佩軍、《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田潤、《蘇區研究》副主編魏烈剛,作為各組代表分享心得與體會。各組代表認為本次工作坊文章主題鮮明,組內點評到位、討論充分,代表們提出應警惕邏輯完美主義,在互動中呈現歷史,體現出歷史的張力和復雜性。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趙正橋作總結發言,表達了對參會專家、青年學者積極參與的感謝。他表示,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征程交匯點上,只有整體把握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革命實踐,才能更好地闡述偉大建黨精神。通過本次工作坊的交流與探討,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要領會并總結好中國共產黨奮斗初期的歷史經驗,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助推增強中華文明影響力和上海城市軟實力。
(編輯:熊文瑾)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之際,7月2日,由《蘇區研究》編輯部聯合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上海黨史與黨建》編輯部等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歷史”研究工作坊在華東師范大學成功舉辦。來自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杭州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上海大學、安徽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科研機構的5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工作坊。

工作坊開幕式由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趙勇主持,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孟鐘捷,江西省社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湯水清出席并先后致辭。
孟鐘捷指出,中共中央機關在上海的十二年,是我們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初始階段,是偉大建黨精神發軔的源頭。要以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和深化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研究,準確把握黨史發展的主題主線,塑造上海重要紅色文化品牌,把偉大建黨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湯水清表示,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奮斗歷程,映照出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黨在這一時期實施并完成了中國共產黨的建黨過程、領導和推進了全國的工農革命運動、確定并加強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建設和推動了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一大批黨的領袖、骨干和黨員,在殘酷的白色恐怖中英勇斗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深入研究黨的這段歷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回望中共中央在滬十二年的奮斗歷程,深知革命勝利來之不易。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丁曉強、華東師范大學社會主義歷史與文獻研究院副院長滿永圍繞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奮斗歷程和歷史經驗作主旨發言。
丁曉強提出,在全黨深入學習黨史、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大背景下,要將紅色特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提煉、升華,用黨初創時期艱苦卓絕、曲折發展的奮斗歷史,結合新時代黨的建設與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牢記“作始也簡,將畢也鉅”,不斷把黨和國家的事業推向前進。
滿永認為,上海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特殊性,不僅體現為具象的上海,承載了中國人關于何為現代的歷史想象;而且體現為抽象的上海,承載了中共革命者對于城市的想象。上海的這種特殊性,賦予了革命者對中國革命豐富的歷史想象,也使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研究具有廣闊的學術延展空間。

開幕式后,工作坊進行了分組討論。第一組由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黨支部書記、副館長尤瑋主持,本組專家學者圍繞“中共與淞滬抗戰”“上海地位變遷”“周恩來根據地思想”“周恩來情報工作”等問題進行了主題發言與點評討論;第二組由《黨史研究與教學》副主編王昌主持,本組專家學者圍繞“國民黨一屆三中全會”“勞動組合書記部”“中共早期青島組織”“國民政府對英交涉”等問題進行了主題發言與點評討論;第三組由《蘇區研究》副主編魏烈剛主持,本組專家學者圍繞“思想革命聯合戰線”“統一戰線”“中共中央與上海黨組織關系”“中國濟難會”等問題進行了主題發言與點評討論;第四組由《上海黨史與黨建》副主編賈彥主持,本組專家學者圍繞“川陜蘇區醫療衛生工作”“民權運動大同盟”“中共日常斗爭與革命傳統”“黨內交通線布局”等問題進行了主題發言與點評討論。
工作坊閉幕式由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張仰亮主持,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李雷波、景德鎮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蘇舟、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王才友、《上海黨史與黨建》副主編賈彥、中共虹口區委黨史辦公室主任王佩軍、《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田潤、《蘇區研究》副主編魏烈剛,作為各組代表分享心得與體會。各組代表認為本次工作坊文章主題鮮明,組內點評到位、討論充分,代表們提出應警惕邏輯完美主義,在互動中呈現歷史,體現出歷史的張力和復雜性。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趙正橋作總結發言,表達了對參會專家、青年學者積極參與的感謝。他表示,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征程交匯點上,只有整體把握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革命實踐,才能更好地闡述偉大建黨精神。通過本次工作坊的交流與探討,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要領會并總結好中國共產黨奮斗初期的歷史經驗,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助推增強中華文明影響力和上海城市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