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語言學)推介

來源:智庫建設與成果管理處  發布日期:2024-06-27 10:06   

《貴州天柱(竹林)酸湯話的助動詞重疊》

       由江西師范大學李小軍教授所撰寫的論文《貴州天柱(竹林)酸湯話的助動詞重疊》發表在《中國語文》2022年第6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貴州天柱縣(竹林)酸湯話具有非常獨特而系統的助動詞重疊,重疊形式方面,單音節重疊為AA式,雙音節重疊為AAB式;音變模式非常一致,首字除55調可變可不變之外,其他都變為35調。都表主觀大量/增量,語義功能符合語言的像似性原則。竹林酸湯話助動詞重疊背后,是目前所見漢語方言中最系統的動詞重疊,能夠重疊的動詞小類構成一個完整的連續統:動作動詞→非典型的動作動詞→狀態動詞/心理動詞→關系動詞/判斷動詞/助動詞等,進而還擴展到形容詞和介詞。竹林酸湯話還有另一類表主觀小量的動詞重疊,這類動詞重疊的模式、語法意義與共同語及其他方言基本相同,兩套重疊系統奇妙地疊加在一起。當地苗語、侗語的助動詞重疊是從酸湯話復制過去的,不過酸湯話與苗語、侗語混雜,當地居民在平時生活中經常數種語碼轉換,在這種不斷地語碼轉換過程中,還有可能共同推動這一語法現象的發展。

       成果的創新之處:(1)系統考察了貴州天柱(竹林)酸湯話助動詞重疊現象,探討了重疊格式的句法語義功能。(2)助動詞重疊、介詞重疊現象目前只見于貴州天柱(竹林)酸湯話,該成果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不僅對酸湯話助動詞重疊現象進行了多層面的精細描寫,更結合漢語史材料,探討了酸湯話獨特重疊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地域分布。(3)當地苗語、侗語也存在助動詞重疊、介詞重疊,該成果從語言接觸的視角探討了原因,認為這屬于語法復制現象,漢語充當的是模式語,但是也不排除共同創新的可能性。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一是助動詞重疊目前未見于漢語共同語及其他方言,也不見于各民族語,因此竹林酸湯話這一語法現象具有十分特殊的學術價值。論文不僅探討了助動詞重疊的形式、音變模式及句法語義功能,還探討了這一語法現象在酸湯話中的地理分布,對于推動漢語方言語法研究的深入具有積極意義。二是論文從語言演變、語言接觸視角探討了酸湯話助動詞重疊的成因及形成過程,進而對酸湯話助動詞重疊現象的由來進行了合理、科學地解釋,因此還具有普通語言學價值。

       社會價值:酸湯話屬于湘方言,但分布的地域比較特殊,受到了西南官話很多影響,與苗語、侗語夾雜,對其進行調查研究,有助于方言保護,有助于社會和諧,有助于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成果社會反映

       該成果發表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官方微信公眾號“今日語言學”2023年4月13日進行了推送。

       作者簡介

       李小軍,1974年4月生,文學博士,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西省井岡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23)等。主要從事漢語歷史語法與方言語法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及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等多項,代表作有《漢語語法化詞庫》《漢語語法化演變中的音變及音義互動關系》《“敢”的情態功能及其發展》等,曾獲第四屆江西省理論成果獎。

《古漢語心理活動概念場詞匯系統演變研究》

       由南昌工程學院孫淑娟教授所著《古漢語心理活動概念場詞匯系統演變研究》一書,2022年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以概念場理論視角為切入點,以古漢語心理活動動詞為關注點,以詞匯系統和詞義系統相結合為立足點,吸收句法學、方言學、心理學、認知語義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探究古漢語心理活動概念場詞匯系統的演變規律。在主導詞更替的過程上,主導詞的更替一方面伴隨著新舊成員義域的擴大與縮小和使用數量的增與減,另一方面又伴隨著新舊成員用法的完備與萎縮。在主導義位演變的類型上,主導義位的演變有A-B-C-D……式直線型、A-B-A式螺旋上升型、A-B-A-B式回環往復型和A-A式不變型四種。在主導義位與主導詞的關系上,主導義位與主導詞關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在制約主導詞資格的動因與機制上,義位在義位系統中所處地位的高低、概念在概念場中所占系統份額的多少以及詞形所承載語義負擔的輕重是制約詞獲得主導詞資格的主要因素。

       成果的創新之處:該成果在堅持占有足夠豐富材料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描寫與解釋相結合、定量統計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古漢語研究與現代方言研究相結合等方法,借鑒句法學、方言學、心理學、認知語義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全面掌握古漢語心理活動概念場詞匯系統演變的狀況,歸納總結出概念場主導詞替換的規律、主導義位演變的類型、主導詞與主導義位的關系及其制約詞獲得主導詞資格的動因與機制等。于研究方法、學術思想和學術觀點上均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該成果的相關研究成果不僅可以為古漢語詞匯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可靠的基本資料和研究結論,為漢語詞匯史體系的構建盡綿薄之力,也可以為詞位易位規律的揭示與詞位易位模型的建立提供一些可靠的基本資料和研究結論,為詞義演變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社會價值:該成果的相關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學界對心理活動詞義異同的認識,有利于更好地提升辭書編纂的質量,同時成果全面、系統、深入厘清了詞義的引申途徑和演變層次問題,可以為古籍點校提供豐富的資料,有利于使點校結論更精當。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結題成果,結題鑒定為“良好”,并以專著形式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被國家圖書館以及北京大學圖書館、浙江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和南開大學圖書館等國內著名大學圖書館館藏。該成果發表系列學術論文9篇。其中,CSSCI論文4篇,中文核心3篇。中國訓詁學會網站新書推介欄目對該成果進行了推廣與介紹。江西農業大學徐凌博士和孫尊章博士共同撰寫的書評《深耕心理概念,注重詞匯系統—評〈古漢語心理活動概念場詞匯系統演變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網“社科關注”欄目刊發。該成果銷售渠道多樣,除在實體書店銷售外,在當當網、孔夫子舊書網、京東網、淘寶網等各大網站均有銷售。

       作者簡介

       孫淑娟,1974年8月生,浙江大學博士,南昌工程學院教授,中國訓詁學會會員,江西省語言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詞匯與語法。近年來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各類省級項目7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1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1部,參編教材1部,在《貴州社會科學》《南昌大學學報》《江西師范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0余篇,榮獲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

《贛語黎川話的將來時間副詞“在來”》

       由南昌大學付欣晴教授撰寫的論文《贛語黎川話的將來時間副詞“在來”》發表在《中國語文》2022年第6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的主要內容及核心觀點是:黎川話副詞“在來”是一個以進行體結構形式表達事件將要發生“將來時”語義、推斷和預測事態行將進入某情狀的“預測”情態義的單位。將來時間副詞“在來”由短語“在+來”語法化而來!叭、到”等趨向動詞進入組合框架是促使“在來”語法化的重要因素。

       該成果的創新之處:該成果探賾了黎川方言將來時范疇的獨特表達手段,提出了將來時表達式的一條新來源路徑。第一,首例發文討論相關現象!皶r”范疇是高關注度的話題。但“在來”類以進行體結構來表達“將來時”語義的現象,學界尚無相關報道,更沒有人做過研究。其實,這種現象在江西撫廣片贛方言和寧龍片客家話都存在,但此前并沒有引起關注。第二,揭示了贛方言將來時范疇的獨特表現手段。指出“在來”兼用進行體標記和趨向位移動詞兩種語法手段。與此前其他文獻報道的將來時義或源于趨向動詞的虛化或以句尾助詞的情況完全不同。第三,提出將來時和情態義有密切聯系!霸趤怼焙竺娴闹^詞一般都是非自主動詞或不可控成分,說明它可能是一種時和體的互動。同時,“在來”還有“預測”的情態義,更印證將來時和情態義的密切聯系。第四,推演了“在來”獨辟蹊徑的演變路徑。指出其形式和演變過程與英語的be going to很相似,都是由進行體結構發展而來,都與位移動詞有關。不過,be going to經歷了“位移>意圖>預測”的語義發展過程,而黎川話“在來”則是從位移義直接發展出“預測”義。

       成果價值

       一是充分描寫并解釋了贛語黎川話的將來時間副詞“在來”的語法意義、語法功能及詞匯化的過程,彰顯出漢語方言將來時范疇表現手段的獨特性。二是對比分析了其他漢語方言和英語將來時的表現手段,探討黎川話“在來”獨特的語義發展過程及詞匯化演變路徑,挖掘出漢語方言時范疇表現手段的演變規律。三是為漢語方言和世界語言時體范疇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全新材料。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自刊發以來,在語言學界、社會各領域及南昌大學校內引起了一定反響。該成果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贛中方言語音、詞匯、語法的深度調查與研究》(21AYY008)的階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在知網同期論文下載量位居第一。該成果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官方學術交流平臺“今日語言學”的推送與宣傳,推文瀏覽量超1500次。讀者于2023年3月15日就該成果在“知乎”發起話題討論,截至目前共有42個回答,48個關注,瀏覽量達5500余次。

       作者簡介

       付欣晴,1976年10月生,博士,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南昌大學)副主任,江西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國家級普通話測試員、漢考國際面試官,國家精品視頻課程《現代漢語》主講人。

       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方言學。現已出版專著《漢語方言重疊式比較研究》《撫州方言研究》;主編《中國語言資源集˙江西漢語方言語法卷》,《江西省方言志》副主編,參編教材《現代漢語》《普通話水平測試與培訓教程》,其中《現代漢語》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榮獲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在《中國語文》《方言》《漢語學報》等專業權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并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近年來,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項、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語用司項目2項、教育部國家語委項目6項、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各1項、省教育科學規劃和省高校人文社科等省級項目4項,目前主持在研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省高校人文社科項目各1項。

《湖南洞綏片贛方言語音調查研究》

       由南昌大學李軍教授所著《湖南洞綏片贛方言語音調查研究》一書,2021年2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全面調查了湖南洞綏片贛方言22個方言點的語音與詞匯,歸納了22個方言點的語音系統,全面記錄了22個方言點2068個單字,共計45496字音。從聲母、韻母、聲調、聲韻拼合規律四方面對洞綏片贛方言語音特征進行了歸納,并對方言語音特征的內部差異、分布特征進行了揭示。

       對洞綏片贛方言內部語音特征的差異與分布進行了揭示。對洞綏片贛方言的語音特征與江西贛方言進行了比較,并對洞綏片贛方言與江西贛方言共有語音特征的性質進行了探討。洞綏片贛方言與江西贛方言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也有一定的差異,成果進一步將洞綏片贛方言語音特征與周邊湘方言進行了比較,對洞綏片贛方言與周邊湘方言的接觸性共有特征進行了探討。指出洞綏片贛方言與周邊湘方言的語音關系的特點。對洞綏片贛方言幾百年來語音發展的一些基本特征與演變規律進行了揭示。

       研究成果指出,洞綏片贛方言與江西贛方言以及周邊湘方言語音特征的比較,充分說明了洞綏片贛方言是一種源出江西贛方言,既與周邊湘方言互相接觸,相互影響,產生接觸性語音特征,又在其源出方言江西贛方言語音特征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演變的方言。正因為如此,洞綏片贛方言既具備贛方言的基本特征,又在語音特征方面與周邊湘方言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同時又具有自己鮮明的語音特征,從而成為處于湘方言包圍圈的一種獨具特色的贛方言島。

       成果的創新之處:學術界對洞綏片贛方言的關注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末,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對這一地區的方言語音進行全面調查、系統研究。除全濁聲母清化送氣、透定母讀擦音x等特征外,學術界對這一遠離江西本土的贛方言島的語音特征還知之尚少。研究成果填補了這一方言研究的空缺,對洞綏片贛方言進行了比較詳盡細致的調查研究,對其方言特征、內部差異、與江西贛方言的異同、與周邊湘方言的接觸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為學術界了解這一方言區域的語音面貌,為江西贛方言的語音歷史層次研究、為方言之間的接觸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該成果既注重了平面的調查、分析,也注重了方言之間的對比研究。既注重共時的語音特征的比較,也注重歷史語音的比較與語音歷史層次的探討。在研究方法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創新性。

       成果價值

       該成果是目前為止對湖南洞綏片贛方言語音最為全面細致的調查研究,為學術界了解洞綏片贛方言的語音面貌提供了翔實的調查資料。湖南洞綏片贛方言這一獨具特色的贛方言島語音特征,為我們了解贛方言的內部發展規律,了解方言之間的相互接觸提供了活生生的材料與依據。作為源出江西,處于湖南湘方言包圍圈而又獨立發展演變的贛方言,洞綏片贛方言既保留了江西贛方言的歷史語音特征,又具有獨立發展以及與湘方言接觸而產生的獨特的語音特征。成果為學術界研究方言演變與接觸規律,了解江西贛方言歷史語音及其發展演變規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研究資料與新的研究視角。

       作者簡介

       李軍,男,1971年生,湖南隆回人,南京大學博士。南昌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客贛方言與語言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方言學會理事、中國音韻學會理事、中國語言學會近代漢語分會理事。2011年入選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

       主要從事漢語音韻學、漢語方言歷史語音學與漢語方言研究。近年來,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并獲滾動資助。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2項,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項,國家語委專項任務“語保工程”項目2項,其他省級項目多項。在國家級權威出版社出版《切字捷要研究》《江西贛方言歷史文獻與歷史方音研究》《湖南洞綏片贛方言語音調查研究》等學術專著3部,其中《切字捷要研究》獲2015年度中華書局十大優秀學術專著。在鳳凰出版社主編出版《宋元切韻學文獻叢刊》一套,共計九部,并獲國家古籍出版基金資助。在商務印書館編著出版《近代漢語客贛方言文獻集成》(三卷)。在語言學專業權威核心期刊《中國語文》《方言》《語言學論叢》《古漢語研究》《語言科學》《語言研究》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獲江西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次,三等獎2次,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次。

(編輯:熊文瑾)

版權所有: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贛ICP備06007514號 贛ICP備1007824號-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號  郵  編:330077  聯系電話:0791-88595983

国产高清美女一级毛片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