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研究”獲結項優秀

來源:社科規劃辦  發布日期:2024-05-15 11:05   

       一、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名稱: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研究

       項目類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批 準 號:20AZD054

       結題證號:20241402

       所在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

       項目負責人及單位:曾建平,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進行時間:2020.4-2024.4

       最終成果:《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研究》(專著,51萬字)

       階段性成果(論著、論文、研究報告):

       1.《井岡山精神與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論著,27.2萬字),曾建平,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

       2.《井岡山精神的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研究》(論著,30.5萬字),石勁松,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2023年10月獲第二十屆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3.《紅色文化與新時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論著,34.5萬字),葉丹,江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

       4.《新時代黨史案例融入思政課教學設計與運用》(編著,24萬字),張梅龍等,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

       5.《中國共產黨的百年道德追求》,曾建平、張笑揚,《馬克思主義與現實》(C刊)2022年第3期,被中國報道網等國內主流媒體全文轉發、推介。2023年10月獲第二十屆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6.《偉大建黨精神的倫理闡釋》,曾建平、羅紅平,《道德與文明》(C刊)2021年第1期。

       7.《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勤儉節約的核心要義與理論特色》,曾建平、羅紅平,《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院報》2022年第5期。

       8.《解碼“三個為什么”的歷史邏輯》,曾建平、黃以勝,《中國教育報》2022年5月5日,被新華社客戶端轉發、推介,閱讀量逾100萬。

       9.《井岡山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時代價值及實現路徑》,曾建平、羅紅平,《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被《高等院校文科學報文摘》2022年第1期摘錄。

       10.《習仲勛家風的倫理特質及時代價值》,曾建平、羅紅平,《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

       11.《“三個為什么”宣傳教育的權威教材》,曾建平、黃以勝,《中國教育報》第5版理論周刊2020年11月26日,被學習強國等數十余家主流媒體轉發、推介。

       12.《井岡山精神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寶貴財富》,曾建平、羅紅平,《當代江西》2022年第3期,被學習強國等數十余家主流媒體轉發、推介。

       13.《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行”的邏輯必然》,曾建平、黃以勝,《江西日報》理論版2022年5月30日,被學習強國等數十余家主流媒體轉發、推介。

       14.《我省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狀及其強化對策》,研究報告,曾建平,等,《專報》2023年10期,被江西省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相關常委多次批示。

       15.《中國共產黨政黨自信從哪里來》,張梅龍、曾建平,《中國教育報》理論版2021年4月1日,被《實踐》(思想理論版)2021年第5期全文轉載。

       另有課題團隊成員以本課題名義刊發論文8篇,此處從略。

       二、研究背景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是筑牢共產黨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個總開關的關鍵。理想信念的確立和鞏固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的過程,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一個持續深化的過程,必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基礎性工程、戰略性任務,做到常態化開展、制度化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歷史的教訓值得警醒:前蘇聯亡黨亡國的主要原因是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消失殆盡。新時代,全黨上下只有緊扣“理想信念教育”這條主線,以“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為抓手,才能做到理想信念真正入腦入心,才能形成上下同心、共謀大業的團結奮斗局面。本課題從歷史、現實與實踐三個維度回答“什么是理想信念教育?新時代為什么要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新時代怎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回答這些問題是推動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迫切需要。

       本課題通過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黨的理想信念教育發展史的系統梳理,進而闡釋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是黨的優良傳統和黨的政治優勢;通過對發展變化中的世情、國情、黨情深刻分析,進而闡釋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面臨的嚴峻挑戰和重要機遇;通過對理想信念及理想信念教育思想資源、基本內容的深刻分析,進而闡釋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理論淵源、根本內涵和價值目標;通過對理想信念教育規律的深刻分析和準確把握,進而建構有利于推動新時代黨員干部、青少年、社會大眾等對象的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運行機制和實踐路徑。

       三、主要內容

       (一)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教育的百年歷史回溯與基本經驗

       回顧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教育,其對象廣泛,包括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革命軍隊和人民群眾;其內容豐富,包括共產主義理想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黨的革命路線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其形式多樣,包括生產生活滲透、文化教育普及、革命報刊引導、黨校系統培訓、整黨整風凈化、自我黨性修煉;其主要特征是:為革命服務的目的性、履行宗旨意識的人民性、融入群眾生活的實踐性、運用載體方式的大眾性。黨的百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經驗告訴我們,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必須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必須注重因材施教;必須善用教育載體;必須構建合理的組織架構;必須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這些基本經驗具有普遍性和規律性,對于進一步推動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二)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挑戰與機遇

       就挑戰而言,我們遭遇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全球化與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導致世界交往的交鋒激烈;單一化與多極化,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形勢嚴峻的國際格局深刻調整;也迎來了我國社會前所未有之大變革,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凸顯;黨的建設工作遭遇時代新變化,如黨員隊伍擴大帶來新問題,黨的教育模式面臨發展新課題,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經歷時代新挑戰。就機遇而言,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提供根本保證,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其提供強力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其提供價值支撐,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其提供科技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經驗具有重要啟迪。這些挑戰與機遇更加凸顯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具有固本培元之需、凝心聚力之源、應對風險挑戰之基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三)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思想資源

       馬克思主義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論述是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理論基礎。馬克思關于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的論述、恩格斯關于堅守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科學評價空想社會主義、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等論述,列寧關于進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教育、堅持“灌輸”原則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等論述,是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思想淵源。同時,我們要積極總結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形成的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論成果。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始終站在民族復興、政權穩定、化解外部風險挑戰、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建設高度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把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社會主義信念教育貫穿始終,把握理想信念內容體系的階段性特征;實事求是分層分類推動理想信念教育,把黨員干部和青少年作為重點對象,把對象拓展到廣大社會群體;把思想建黨與依規治黨相結合,架起理想信念“高壓線”;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統一,堅決抵制錯誤思潮對理想信念的侵蝕;以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為重點、發揮先進榜樣典型示范、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強化“學校+家庭+社會”力量協同、強化載體陣地建設、發揮思政課主渠道功能、用好革命精神資源等路徑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態化。我們也要借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智慧結晶,為新時代推進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理論支撐和歷史滋養。

       (四)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基本內容

       綜合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背景和黨中央對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新要求,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基本內容包括: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仰,要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與人民性,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國夢”;堅定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因為中國道路為實現中國夢指明了正確方向,中國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中國力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磅礴力量;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忠誠,其制高點是對黨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忠誠,其出發點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其支撐點是嚴明的紀律和不斷深化的黨性修養;持續抓好“四史”宣傳教育,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的學習,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深入開展改革開放史的學習,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深入開展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深刻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深入領會“四史”教育重大意義,汲取力量堅定理想信念;也要預防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侵蝕,批駁形形色色的反馬克思主義思潮,阻止各種錯誤思潮的蔓延,防止國內“左傾”思潮的干擾。

       (五)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實踐路徑

       建立長效性機制,形成有效性路徑是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開展、制度化推進的基本目標。首先,要發揮廣大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使理想信念教育貫穿在科學理論學習、黨風政風建設、黨性修養等方方面面,落實到黨內政治生活、考核評價、選人用人等制度建設之中,通過理論武裝和實踐磨練相結合、榜樣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結合、集體學習和自主學習相結合等方式方法使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走細、走實、走深。其次,要抓住青少年學生這個重要群體,這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戰略需要,是遵循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規律的內在要求,是推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新時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要把握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要求,如體現日;、生活化,實現制度化、規范化,突出創新性、可持續性;著力構建推動新時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基本機制,如利益導向機制、組織管理機制、協同育人機制以及科學評價機制;不斷強化理論育人,優化網絡育人,深化實踐育人,不斷推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一體化建設,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時代性、科學性、實效性。再次,要將理想信念教育覆蓋到社會大眾,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宣傳教育,加強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教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為理想信念教育掌舵定向;推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強化新時代公民道德教育,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讓理想信念教育落地生根;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培育良好社風民風家風,廣泛開展爭優創先活動,以豐富的形式使理想信念教育凝心聚力。

        四、重要觀點

       1.堅定理想信念,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華民族站起來的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在建黨之初就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理想信念的奮斗目標。正是這一理想信念的支撐,才凝聚了黨和人民的意志,激發了億萬中國人的革命斗志,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國革命的重要階段,是中國共產黨對理想信念教育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初步培育時期,也是革命理想信念的高揚時期。

       2.推動理想信仰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必經途徑,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改造客觀世界和實現人自身解放使命的一項終身任務。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意味著將理想信念教育作為社會生活中恒定、長久不變的一部分內容,是理想信念教育朝著制度化發展的重要一環;而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將意味著理想信念教育從零散、局部、非穩定的狀態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和體系化,它既是常態化運行強有力的后盾,也賦予了常態化行為新的要求與使命。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意味著理想信念以上層建筑的形式成為社會的價值坐標,這對于推進、落實理想信念教育,并在實踐中展現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命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恒久性的影響。

       3.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經典馬克思主義作家的論述中去探尋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論要義,是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思想源泉。同時,我們要積極總結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形成的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論成果,借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智慧結晶,為新時代推進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理論支撐和歷史滋養。

       4.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凝心鑄魂,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新時代新征程,理想信念教育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以此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教材,不斷引領黨員干部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夯實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

       5.新時代推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需要深刻把握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客觀規律,緊緊抓住理想信念教育關鍵要素,著力構建推動新時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各項機制,不斷強化理論育人,不斷優化網絡育人,不斷深化實踐育人,不斷推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一體化建設,不斷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時代性,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學性,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

       五、研究意義

       學術價值:以史料整理為突破口,對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教育百年史進行系統整理和深入研究,充實學術資源;以學理體系構建為目標,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范式研究,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以綜合運用為導向,形成多學科交叉協同發展的理論維度和實踐范式。

       應用價值:以總結歷史經驗為基礎,形成歷史借鑒和對照,促進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確展開;以理論研究為基礎,構建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建設的理論體系;以服務執政要求為導向,建構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實踐運用體系,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供指導和借鑒;系統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主題教育成果,促進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建設,取得教育成效。

       社會意義: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對百年大黨書寫千秋偉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提出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機制和措施,有利于促進全面從嚴治黨落到實處;提出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機制和措施,有利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提出社會大眾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機制和措施,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

       六、作者簡介

       曾建平,江西新干人,2002年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倫理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2004年出站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后流動站,2011年為二級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倫理學原理與應用研究,F為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井岡山大學副校長、副書記、校長(2008-2022)、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正廳長級,2022-2023)。2008年起為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2012年起為同濟大學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2022年起為溫州醫科大學“領雁計劃”特聘導師。被評為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省政府和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兼任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中國倫理學會環境倫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首屆全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20余次被評為國家社科基金辦認真負責鑒定專家。

       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自然之境:“消費—生態”悖論的倫理研究》、《環境正義——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探究》、《自然之思:西方生態倫理思想探究》、《尋歸綠色——環境道德教育》等專著12部;在北京大學出版社等出版《動物權利與人類義務》、《生態主義導論》等譯著(含合譯)4部、在天津出版集團等主編出版《護理倫理學》教材2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等報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獲省部級科研一等獎2項,二、三等獎項20余項。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項(成果均獲優秀等級鑒定)、一般項目和后期資助等其他項目4項(其中1項成果獲優秀等級鑒定),主持完成國際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20余項。

(編輯:熊文瑾)

版權所有: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贛ICP備06007514號 贛ICP備1007824號-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號  郵  編:330077  聯系電話:0791-88595983

国产高清美女一级毛片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