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當前的位置 : 江西社科網 > 專題 > 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
江西青馬宣講團江西師范大學團隊沿著總書記江西之行的文化足跡,學習宣傳習近平文化思想
來源:社科規劃辦 發布日期:2024-03-07 10:03
近日,為追尋江西文脈根跡,學習宣傳習近平文化思想,江西青馬宣講團江西師范大學團隊(以下簡稱“宣講團”)赴習近平總書記江西考察調研地點開展以“沿著總書記江西之行的文化足跡,學習宣傳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主題的調研活動。
徐徐江風撫人心,粼粼江水潤文脈。九江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堅持“還江于民、便民利民、生態優先、文化鑄魂”原則,深入加強生態修復,打造美麗長江岸線,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宣講團成員經過安靜的琵琶書屋,繞過掛有詩詞木牌的古樹,向琵琶亭走去。走到白居易雕像前,成員們齊誦《琵琶行》,感悟“剛柔并濟,包容并蓄”的長江文化之美。
“高歌鉆塔書成韻,播種油花譜作情”。在肖慧鷹主任和唐安中處長的帶領下,宣講團走進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找尋綠色發展之道。凝視著無言高聳的鐵臂鋼筋,成員們不禁感嘆我國工業化建設的百年崢嶸。宣講團將建設故事與網絡視頻相結合,采取視頻拍攝的形式展開“線上宣講”,宣傳綠色文明新風尚。聽聞宣講團將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進行調研活動,肖主任稱贊道“我們的紅色青年精神頭十足,這一路對于培育新時代青年的愛國情懷是十分有幫助的”。
陶瓷文化,是景德鎮文化的名片;工匠精神,是千年窯火粹煉的精華。宣講團創新宣講形式,以“調研+訪談”、“網絡+現實”的宣講方式,推動陶瓷文化縱深宣傳。宣講團走入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針對游客和居民進行調研訪談,探索“景漂”背后的經濟動因與文化魅力。宣講團還探訪了當地非遺傳承人孫立新老師。在孫老師的介紹與親自作畫下,宣講團成員們對于制胚畫胚技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告訴成員們:“總書記的話讓我深刻感受到傳承人的使命,我們要把中華傳統文化學會、學好、用好。傳統就是根基”。街區攤位上琳瑯滿目的陶瓷玉器,正體現了現代工藝與傳統文化的交融碰撞,也反映出陶陽里文化街區嚴格遵循保護第一、修舊如舊的理念,推動陶瓷產業做大做強,把陶瓷文化宣傳開來。
因窯而生,因瓷而盛。宣講團走進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以經典青花詩詞歌誦一件件精美陶瓷背后的傳世故事和技藝巧思,感受中國陶瓷藝術的光華與風采,從中細細品味中國傳統藝術的卓絕精神和充實內涵,增強文化自信,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經典永流傳。宣講團成員曾星悅說道:“窯火歷經千年而不息使我們能夠在陶瓷上看到文明傳承的痕跡,讓我們感受到中國陶瓷藝術的光華與風采,精湛技藝與巧思,從中也品味到中國傳統藝術的卓絕精神和充實內涵”。
家風文化是實現美好生活,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宣講團走進石門村,探尋古城家風文化與鄉村發展之道。一路上,成員們發現,石門村每家每戶門口都掛著朱子家訓牌。通過詢問成員們了解到這些家訓是村民們從《朱子家訓》中摘錄的,這種文化代代相傳的現象令眾人不禁感嘆文化的強大精神力量。由此宣講團在傳統座談式宣講和線上宣講的基礎上,將文化宣傳與家訓朗誦結合在了一起。成員們一起誦讀朱子家訓,在走過每家每戶時,也都不自覺地吟誦起門牌上所寫的家訓,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朗朗誦讀聲在古村中引起良好反響,不少村民和游客聞聲而來,感嘆文化千年,歷久彌堅。朗誦結束后,宣講團成員進入村民家中調研訪談,深入了解當地村民生活狀況,感悟家風文化和村風民俗。村民查永紅向我們介紹了傳承百年的查式釀酒技藝,查師傅十分自豪地說:“老酒母很珍貴,我要把這門傳統手藝好好傳承下去!”查師傅傳承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展現了石門村鄉村文化傳承的縮影。
(編輯:熊文瑾)
近日,為追尋江西文脈根跡,學習宣傳習近平文化思想,江西青馬宣講團江西師范大學團隊(以下簡稱“宣講團”)赴習近平總書記江西考察調研地點開展以“沿著總書記江西之行的文化足跡,學習宣傳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主題的調研活動。
徐徐江風撫人心,粼粼江水潤文脈。九江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堅持“還江于民、便民利民、生態優先、文化鑄魂”原則,深入加強生態修復,打造美麗長江岸線,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宣講團成員經過安靜的琵琶書屋,繞過掛有詩詞木牌的古樹,向琵琶亭走去。走到白居易雕像前,成員們齊誦《琵琶行》,感悟“剛柔并濟,包容并蓄”的長江文化之美。

“高歌鉆塔書成韻,播種油花譜作情”。在肖慧鷹主任和唐安中處長的帶領下,宣講團走進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找尋綠色發展之道。凝視著無言高聳的鐵臂鋼筋,成員們不禁感嘆我國工業化建設的百年崢嶸。宣講團將建設故事與網絡視頻相結合,采取視頻拍攝的形式展開“線上宣講”,宣傳綠色文明新風尚。聽聞宣講團將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進行調研活動,肖主任稱贊道“我們的紅色青年精神頭十足,這一路對于培育新時代青年的愛國情懷是十分有幫助的”。

陶瓷文化,是景德鎮文化的名片;工匠精神,是千年窯火粹煉的精華。宣講團創新宣講形式,以“調研+訪談”、“網絡+現實”的宣講方式,推動陶瓷文化縱深宣傳。宣講團走入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針對游客和居民進行調研訪談,探索“景漂”背后的經濟動因與文化魅力。宣講團還探訪了當地非遺傳承人孫立新老師。在孫老師的介紹與親自作畫下,宣講團成員們對于制胚畫胚技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告訴成員們:“總書記的話讓我深刻感受到傳承人的使命,我們要把中華傳統文化學會、學好、用好。傳統就是根基”。街區攤位上琳瑯滿目的陶瓷玉器,正體現了現代工藝與傳統文化的交融碰撞,也反映出陶陽里文化街區嚴格遵循保護第一、修舊如舊的理念,推動陶瓷產業做大做強,把陶瓷文化宣傳開來。
因窯而生,因瓷而盛。宣講團走進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以經典青花詩詞歌誦一件件精美陶瓷背后的傳世故事和技藝巧思,感受中國陶瓷藝術的光華與風采,從中細細品味中國傳統藝術的卓絕精神和充實內涵,增強文化自信,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經典永流傳。宣講團成員曾星悅說道:“窯火歷經千年而不息使我們能夠在陶瓷上看到文明傳承的痕跡,讓我們感受到中國陶瓷藝術的光華與風采,精湛技藝與巧思,從中也品味到中國傳統藝術的卓絕精神和充實內涵”。
家風文化是實現美好生活,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宣講團走進石門村,探尋古城家風文化與鄉村發展之道。一路上,成員們發現,石門村每家每戶門口都掛著朱子家訓牌。通過詢問成員們了解到這些家訓是村民們從《朱子家訓》中摘錄的,這種文化代代相傳的現象令眾人不禁感嘆文化的強大精神力量。由此宣講團在傳統座談式宣講和線上宣講的基礎上,將文化宣傳與家訓朗誦結合在了一起。成員們一起誦讀朱子家訓,在走過每家每戶時,也都不自覺地吟誦起門牌上所寫的家訓,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朗朗誦讀聲在古村中引起良好反響,不少村民和游客聞聲而來,感嘆文化千年,歷久彌堅。朗誦結束后,宣講團成員進入村民家中調研訪談,深入了解當地村民生活狀況,感悟家風文化和村風民俗。村民查永紅向我們介紹了傳承百年的查式釀酒技藝,查師傅十分自豪地說:“老酒母很珍貴,我要把這門傳統手藝好好傳承下去!”查師傅傳承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展現了石門村鄉村文化傳承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