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優秀成果獎特等獎推介
來源:智庫建設與成果管理處 發布日期:2025-04-18 17:04
《商法一般條款的類型化適用》
南昌大學楊峰教授撰寫的論文《商法一般條款的類型化適用》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2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在梳理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理論的基礎上,論述我國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方法論理論的內容要素,構建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方法論的具體方法,嘗試建立一個操作性強的類型化分析框架。該成果認為我國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方法論的理論內容包括四個要素或環節,即類型化對象、類型化標準、類型化方法與技術、類型化結果,這些內容要素或環節構成一個嚴密的理論邏輯體系。
該成果首次構建了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的具體分析框架,首次提出了“典型案例類型化理論”。該成果系統論述了類型化方法的五個具體方法與步驟:(1)確定一般條款與其核心含義;(2)尋找與建立典型案件類型;(3)類型化結果的體系化的整理;(4)將待決的案件與類型案件進行對比聯結;(5)進行價值判斷和利益平衡。在這五個步驟中,最重要也最關鍵的環節是尋找與建立典型案件類型,建立商法一般條款適用范圍的典型案例類型(群),因此,這種理論也可稱為“典型案例類型化理論”。該成果系統論述了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的特殊性。由于商法的特殊性,商法一般條款的類型化應結合商法的立法宗旨、基本理念、價值取向進行,在類型化過程中應注重外觀主義,參照商事慣例和商事自治規則,強化效益優先的原則,強調對市場整體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保護。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該成果系統梳理了傳統類型化理論的發展,分析了傳統類型化理論的合理性及相關缺陷。論文在借鑒傳統法學類型化理論合理內核的基礎上,首次論述了我國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方法論理論體系,首次構建了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的具體分析框架,提出了“典型案例類型化理論”。論文還系統論述了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的特殊性和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方法的局限性,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的理論,豐富和拓展了我國現代商法方法論的理論體系。
社會價值:該成果對于商法類型化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具有重要參考作用。該成果可以為進一步研究商法類型化理論體系提供參考,為法官、仲裁員等在裁決和仲裁商事案件中提供重要參考。同時對于我國立法機關、最高人民法院完善立法和制定司法解釋具有參考價值。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發表后被《新華文摘》2022年第11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22年第7期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學派欄目全文轉載,被引用19次、下載2282次。該成果榮獲江西省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第一次成果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并被制作成小視頻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視頻系列“我說”中進行宣傳和推廣,南昌大學網站和江西社科網對該成果進行了報道宣傳。
作者簡介
楊峰,男,江西寧都人,民商法學博士,F為南昌大學法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法治江西建設研究中心負責人。擔任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西省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主要從事民商法學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江西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及其他省部級項目10余項,出版論著5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10余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轉載。代表性論著為《商法思維的邏輯結構與司法適用》《證券民事責任制度比較研究》。
獲得江西省“雙千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井岡學者”特聘教授、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寶鋼優秀教師獎等榮譽稱號。獲得第四屆“江西省理論成果獎”1次,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次,江西省社科優秀成果獎特等獎1次、一等獎2次、二等獎2次。
《簡約治理:超越科層化的鄉村治理現代化》
江西財經大學歐陽靜教授撰寫的論文《簡約治理:超越科層化的鄉村治理現代化》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3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的創新之處:一是從國家與社會“結合點”的視角來理解現代科層組織與鄉村治理之間的關系。鄉村治理恰好處于國家與社會的“交匯處”。這個國家與社會“交匯處”“結合點”不僅能了解傳統簡約治理的治理實踐,更能了解當代簡約治理的治理實踐。二是提出了“簡約治理”的新內涵。論文在黃宗智先生的基礎上回答了當代中國簡約治理的具體內容、治理主體、治理方式、治理機制和治理基礎等,并分析了簡約治理運行的特點和社會基礎。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首先,該成果拓展和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治理理論。在當前鄉村治理中,科層制是不是一種不得不接受的“宿命”?我們能不能打破這個“鐵籠”?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理解治理現代化?一直以來,中國鄉村治理的理論和實踐深受西方科層化、現代化等“先進”理論的影響,一些“具有價值意涵的歷史傳統”和實踐經驗一直未得到相應的學術分析與總結。其次,提出了“超越科層化的鄉村治理現代化”,這一現代化的路徑之一便是“簡約治理”。簡約治理是在反思科層治理的基礎上,從實踐中提練出來的具體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治理的獨特性,是對我國“群眾路線”“駐隊”“包村制”“工作組”和“統分結合”等中國式鄉村治理實踐的總結和提練。
社會價值:一是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撐!昂喖s治理”理論的提出,豐富了當前鄉村治理現代化理論,為中國式鄉村治理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撐。二是為基層形式主義解決提供政策參考。論文論證了基層形式主義的出現是由于鄉村治理自主性的缺失,簡約治理研究為破解基層形式主義提供了政策參考。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發表后被中國人大復印資料《中國政治》全文轉載,被引用66次,下載13077次。《政治學人》《政管學人》《中國學派》和《新鄉土》等眾多著名公眾號對該成果進行了專訪報道及介紹,累積閱讀量過萬。國際著名學者黃宗智先生專門來信對該成果進行了高度評價,說“此文是我迄今看到最精準、清晰、強有力和充滿新意的一篇,開通了我自己對今日的‘簡約治理’更清晰的理解,也梳理清楚了其與當前的西式官僚治理大潮流的主要分別。真是很了不起的一篇文章!
作者簡介
歐陽靜,女,江西永新人,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基層治理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代表性著作有《策略主義》和《強治理弱治理》,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社會》《ModernChina》《開放時代》《中國行政管理》等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先后獲得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1次、二等獎2次、三等獎1次。先后入選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江西省“雙千計劃”人才、江西省金牌教師(教學名師)、江西省“新時代贛鄱先鋒”。
《中國早期空間觀的創構及其形式美意義》
江西師范大學詹冬華教授撰寫的論文《中國早期空間觀的創構及其形式美意義》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區分了中國早期兩類空間觀:哲學思辨型空間觀與應用實踐型空間觀,重點對應用型空間觀的構成及藝術呈現進行溯源性考察,在此基礎上對早期空間觀的形式美意義進行論述闡發,并對其當代哲學、美學價值展開前瞻性思考。
該成果的主要觀點為:在中國早期,除了老莊等先秦諸子所開啟的哲學思辨型空間觀,還存在一類呈現于天文、地理、禮儀等實踐領域的應用型空間觀。此類空間觀以宇宙意識為源發點,以天人關系為核心問題,通過墓葬、建筑、器具、圖畫、文學等人文符號形成一個“小宇宙”符號體系,成為早期中國的集體精神意志與民族文化密碼。該空間觀不僅對同期藝術形式的凝定起到決定性作用,也為后世藝術留下清晰的形式觀念印痕,對中國形式美學具有發軔開先之功。由于天人關系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意義,這種涵攝了早期空間觀的藝術形式法則為后世藝術的審美實踐及理論提升埋下了伏筆,成為影響中國藝術形式品格鍛鑄的重要因素。
該成果的創新之處:一是以空間為理論視閾,緊扣中國傳統藝術的形式問題,將問題域推進至中國早期(史前至秦漢)這一文明源發時期,從天文、地理、禮儀、藝術等文化形態中追尋空間觀與藝術形式的凝定情形,并在此基礎上闡發早期空間觀的形式美意義。論文在先秦諸子之外,尋繹對早期禮制藝術與后世士人藝術構成重要影響的應用型空間觀體系,刷新了此前有關空間觀與藝術形式關聯問題的研究視閾。二是通過文獻讀解、文本分析、理論闡發等方式,在中國早期空間觀、藝術空間形式、形式美意義等方面提煉出具有較大新意的觀點:(1)中國早期存在兩大類型的空間觀:一是先秦諸子的哲學思辨型空間觀。二是先民從勞動、生活實踐中感悟引申出來的應用實踐型空間觀。本成果首次對早期空間觀進行上述區分,并對應用型空間觀的“天·地·人”三個維度及其關系進行系統闡述。(2)首次對早期藝術與空間形式之間的遠近關聯進行分類論述。(3)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從實踐觀、模型觀、方位觀、價值觀四個方面對早期空間觀的形式美意義進行總結闡發。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該成果由早期空間觀下貫到藝術形式創構以及形式美問題,路徑合理清晰,為形式美的誕生提供了可信的背景,對當代藝術創造及審美鑒賞具有一定的理論鏡鑒作用。
社會價值:本成果運用美學、考古學和海外漢學的成果,將話題進行橫向分析,對于重新評價中國藝術形式具有建設性意義,為中西藝術及美學對話交流提供了有價值的話題。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發表后引起了學界及廣大讀者的較大關注,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成果被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21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欄目2021年9月27日全文轉載,被引用15次,下載2201次,其中,CSSCI期刊論文引用7篇次,省刊論文引用1次,碩博論文引用7次。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公眾號推出全文,點擊閱讀7097次。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高端學術融媒體系列節目“我說”推出作者視頻,對成果進行宣傳和推廣,點擊播放7.4萬次。
作者簡介
詹冬華,男,江西都昌人,北大中文系博士,江西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導,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當代形態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雙千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委;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員;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會員,江西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古典詩學、美學與藝術理論批評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美術研究》《文史哲》《光明日報》等刊物發表文章60余篇,多篇被《新華文摘》《全國高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或論點摘編。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時空美學研究》《中國傳統文藝的空間形式問題研究》,著有《中國古代詩學時間研究》《中國古代審美時空觀研究》等。
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第十四次、第十六次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全國首屆高校網絡宣傳與思想教育優秀論文一等獎。
(編輯:熊文瑾)
《商法一般條款的類型化適用》
南昌大學楊峰教授撰寫的論文《商法一般條款的類型化適用》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2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在梳理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理論的基礎上,論述我國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方法論理論的內容要素,構建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方法論的具體方法,嘗試建立一個操作性強的類型化分析框架。該成果認為我國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方法論的理論內容包括四個要素或環節,即類型化對象、類型化標準、類型化方法與技術、類型化結果,這些內容要素或環節構成一個嚴密的理論邏輯體系。
該成果首次構建了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的具體分析框架,首次提出了“典型案例類型化理論”。該成果系統論述了類型化方法的五個具體方法與步驟:(1)確定一般條款與其核心含義;(2)尋找與建立典型案件類型;(3)類型化結果的體系化的整理;(4)將待決的案件與類型案件進行對比聯結;(5)進行價值判斷和利益平衡。在這五個步驟中,最重要也最關鍵的環節是尋找與建立典型案件類型,建立商法一般條款適用范圍的典型案例類型(群),因此,這種理論也可稱為“典型案例類型化理論”。該成果系統論述了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的特殊性。由于商法的特殊性,商法一般條款的類型化應結合商法的立法宗旨、基本理念、價值取向進行,在類型化過程中應注重外觀主義,參照商事慣例和商事自治規則,強化效益優先的原則,強調對市場整體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保護。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該成果系統梳理了傳統類型化理論的發展,分析了傳統類型化理論的合理性及相關缺陷。論文在借鑒傳統法學類型化理論合理內核的基礎上,首次論述了我國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方法論理論體系,首次構建了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的具體分析框架,提出了“典型案例類型化理論”。論文還系統論述了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的特殊性和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方法的局限性,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商法一般條款類型化的理論,豐富和拓展了我國現代商法方法論的理論體系。
社會價值:該成果對于商法類型化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具有重要參考作用。該成果可以為進一步研究商法類型化理論體系提供參考,為法官、仲裁員等在裁決和仲裁商事案件中提供重要參考。同時對于我國立法機關、最高人民法院完善立法和制定司法解釋具有參考價值。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發表后被《新華文摘》2022年第11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22年第7期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學派欄目全文轉載,被引用19次、下載2282次。該成果榮獲江西省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第一次成果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并被制作成小視頻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視頻系列“我說”中進行宣傳和推廣,南昌大學網站和江西社科網對該成果進行了報道宣傳。
作者簡介

楊峰,男,江西寧都人,民商法學博士,F為南昌大學法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法治江西建設研究中心負責人。擔任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西省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主要從事民商法學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江西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及其他省部級項目10余項,出版論著5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10余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轉載。代表性論著為《商法思維的邏輯結構與司法適用》《證券民事責任制度比較研究》。
獲得江西省“雙千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井岡學者”特聘教授、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寶鋼優秀教師獎等榮譽稱號。獲得第四屆“江西省理論成果獎”1次,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次,江西省社科優秀成果獎特等獎1次、一等獎2次、二等獎2次。
《簡約治理:超越科層化的鄉村治理現代化》
江西財經大學歐陽靜教授撰寫的論文《簡約治理:超越科層化的鄉村治理現代化》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3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的創新之處:一是從國家與社會“結合點”的視角來理解現代科層組織與鄉村治理之間的關系。鄉村治理恰好處于國家與社會的“交匯處”。這個國家與社會“交匯處”“結合點”不僅能了解傳統簡約治理的治理實踐,更能了解當代簡約治理的治理實踐。二是提出了“簡約治理”的新內涵。論文在黃宗智先生的基礎上回答了當代中國簡約治理的具體內容、治理主體、治理方式、治理機制和治理基礎等,并分析了簡約治理運行的特點和社會基礎。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首先,該成果拓展和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治理理論。在當前鄉村治理中,科層制是不是一種不得不接受的“宿命”?我們能不能打破這個“鐵籠”?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理解治理現代化?一直以來,中國鄉村治理的理論和實踐深受西方科層化、現代化等“先進”理論的影響,一些“具有價值意涵的歷史傳統”和實踐經驗一直未得到相應的學術分析與總結。其次,提出了“超越科層化的鄉村治理現代化”,這一現代化的路徑之一便是“簡約治理”。簡約治理是在反思科層治理的基礎上,從實踐中提練出來的具體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治理的獨特性,是對我國“群眾路線”“駐隊”“包村制”“工作組”和“統分結合”等中國式鄉村治理實踐的總結和提練。
社會價值:一是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撐!昂喖s治理”理論的提出,豐富了當前鄉村治理現代化理論,為中國式鄉村治理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撐。二是為基層形式主義解決提供政策參考。論文論證了基層形式主義的出現是由于鄉村治理自主性的缺失,簡約治理研究為破解基層形式主義提供了政策參考。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發表后被中國人大復印資料《中國政治》全文轉載,被引用66次,下載13077次。《政治學人》《政管學人》《中國學派》和《新鄉土》等眾多著名公眾號對該成果進行了專訪報道及介紹,累積閱讀量過萬。國際著名學者黃宗智先生專門來信對該成果進行了高度評價,說“此文是我迄今看到最精準、清晰、強有力和充滿新意的一篇,開通了我自己對今日的‘簡約治理’更清晰的理解,也梳理清楚了其與當前的西式官僚治理大潮流的主要分別。真是很了不起的一篇文章!
作者簡介

歐陽靜,女,江西永新人,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基層治理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代表性著作有《策略主義》和《強治理弱治理》,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社會》《ModernChina》《開放時代》《中國行政管理》等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先后獲得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1次、二等獎2次、三等獎1次。先后入選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江西省“雙千計劃”人才、江西省金牌教師(教學名師)、江西省“新時代贛鄱先鋒”。
《中國早期空間觀的創構及其形式美意義》
江西師范大學詹冬華教授撰寫的論文《中國早期空間觀的創構及其形式美意義》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區分了中國早期兩類空間觀:哲學思辨型空間觀與應用實踐型空間觀,重點對應用型空間觀的構成及藝術呈現進行溯源性考察,在此基礎上對早期空間觀的形式美意義進行論述闡發,并對其當代哲學、美學價值展開前瞻性思考。
該成果的主要觀點為:在中國早期,除了老莊等先秦諸子所開啟的哲學思辨型空間觀,還存在一類呈現于天文、地理、禮儀等實踐領域的應用型空間觀。此類空間觀以宇宙意識為源發點,以天人關系為核心問題,通過墓葬、建筑、器具、圖畫、文學等人文符號形成一個“小宇宙”符號體系,成為早期中國的集體精神意志與民族文化密碼。該空間觀不僅對同期藝術形式的凝定起到決定性作用,也為后世藝術留下清晰的形式觀念印痕,對中國形式美學具有發軔開先之功。由于天人關系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意義,這種涵攝了早期空間觀的藝術形式法則為后世藝術的審美實踐及理論提升埋下了伏筆,成為影響中國藝術形式品格鍛鑄的重要因素。
該成果的創新之處:一是以空間為理論視閾,緊扣中國傳統藝術的形式問題,將問題域推進至中國早期(史前至秦漢)這一文明源發時期,從天文、地理、禮儀、藝術等文化形態中追尋空間觀與藝術形式的凝定情形,并在此基礎上闡發早期空間觀的形式美意義。論文在先秦諸子之外,尋繹對早期禮制藝術與后世士人藝術構成重要影響的應用型空間觀體系,刷新了此前有關空間觀與藝術形式關聯問題的研究視閾。二是通過文獻讀解、文本分析、理論闡發等方式,在中國早期空間觀、藝術空間形式、形式美意義等方面提煉出具有較大新意的觀點:(1)中國早期存在兩大類型的空間觀:一是先秦諸子的哲學思辨型空間觀。二是先民從勞動、生活實踐中感悟引申出來的應用實踐型空間觀。本成果首次對早期空間觀進行上述區分,并對應用型空間觀的“天·地·人”三個維度及其關系進行系統闡述。(2)首次對早期藝術與空間形式之間的遠近關聯進行分類論述。(3)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從實踐觀、模型觀、方位觀、價值觀四個方面對早期空間觀的形式美意義進行總結闡發。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該成果由早期空間觀下貫到藝術形式創構以及形式美問題,路徑合理清晰,為形式美的誕生提供了可信的背景,對當代藝術創造及審美鑒賞具有一定的理論鏡鑒作用。
社會價值:本成果運用美學、考古學和海外漢學的成果,將話題進行橫向分析,對于重新評價中國藝術形式具有建設性意義,為中西藝術及美學對話交流提供了有價值的話題。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發表后引起了學界及廣大讀者的較大關注,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成果被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21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欄目2021年9月27日全文轉載,被引用15次,下載2201次,其中,CSSCI期刊論文引用7篇次,省刊論文引用1次,碩博論文引用7次。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公眾號推出全文,點擊閱讀7097次。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高端學術融媒體系列節目“我說”推出作者視頻,對成果進行宣傳和推廣,點擊播放7.4萬次。
作者簡介

詹冬華,男,江西都昌人,北大中文系博士,江西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導,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當代形態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雙千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委;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員;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會員,江西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古典詩學、美學與藝術理論批評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美術研究》《文史哲》《光明日報》等刊物發表文章60余篇,多篇被《新華文摘》《全國高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或論點摘編。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時空美學研究》《中國傳統文藝的空間形式問題研究》,著有《中國古代詩學時間研究》《中國古代審美時空觀研究》等。
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第十四次、第十六次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全國首屆高校網絡宣傳與思想教育優秀論文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