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傳統文藝的空間形式問題研究”獲結項優秀

來源:社科規劃辦  發布日期:2023-10-18 17:10   

一、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名稱:中國傳統文藝的空間形式問題研究

項目類別: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批 準 號:18BZW005

所在學科:中國文學

項目負責人及單位:詹冬華,江西師大文學院

進行時間:2018.7-2023.7

最終成果:《中國傳統文藝的空間形式問題研究》(32萬字,專著)

階段性成果(論文):

1.《中國早期空間觀的創構及其形式美意義》(獨撰),刊于《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CSSCI,人文社科頂級期刊。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21年第5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欄目2021年9月27日全文轉載。中國知網顯示,論文被下載2000余次;被引用10次,其中,CSSCI期刊論文引用7篇次。中國社科雜志社公眾號推出全文,點擊閱讀6961次;雜志社制作的作者視頻“我說”,點擊播放7.4萬次。該文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

2.論文《山水畫空間的形式構成及其思想淵源》(一作),刊于美術類權威期刊《美術研究》2022年第2期,CSSCI。

3.論文《<西游記>的空間觀及其思想淵源》(一作),刊于《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22年第5期,CSSCI,《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23年第1期論點摘編。

4.《老莊道論中的時空觀》(獨撰),刊于《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22年第1期。

5.《書法的時空性及其形式美學意義》(獨撰),刊于《中國書法》2018年第5期,CSSCI。

6.《審美時空觀與中國藝術美學》(獨撰),刊于《漢語言文學研究》2023年第1期

7.《傳統文藝空間形式的文化品格》(獨撰),刊于《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8月11日文學版,中國社會科學網2023年8月11日全文轉載。

8.《詞空間的抒情功能及其境界生成》(一作),刊于《江西社會科學》2023年第9期,(CSSCI)。

二、研究背景

       中國傳統文學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形式美感攜帶了華夏民族的文化基因,彰顯了中華美學精神。時間與空間是考察文藝形式的重要關捩,就中國傳統文藝而言,其空間性表現得更為突出。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哲學美學以及文藝學等領域出現了“空間轉向”的研究趨勢,這使得中國美學、文藝學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前賢已就中國古代美學詩學以及藝術理論中的時空尤其是空間問題做出了開拓性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中國美學詩學及傳統藝術中的空間問題展開專題研究,代表人物有宗白華、楊春時、朱良志、張世君、陳振濂、鄧偉龍、白砥,劉繼潮等;二是對中國文學藝術理論及美學中的時空問題展開整體性研究,代表人物有朱良志、朱志榮、趙奎英等;三是對傳統文藝中的時空觀與中國抒情傳統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主要見于陳世驤、高友工、孫康宜、林順夫、蕭馳等海外學者的成果。前人的主要貢獻在于:對中國美學及文藝中的時空問題頗為重視,并基本確立中國美學的空間性特質;分門別類對傳統文藝的空間問題展開研究,為理解各類文藝空間形式的獨特性奠定了基礎。但從整體上對該問題進行邏輯概括與理論提升不夠,研究者多襲用相同的中國古代空間思想資源,甚或直接套取西方空間理論,未能從源頭上對中國古代空間觀進行深度開掘,這也影響了對中國傳統文藝空間形式的總體把握,特別是在該形式的思想淵源、構成維度、類別形態、抒情功能、敘事模式、形構經驗、互融關系等問題上,學界尚未給出令人滿意的結論,這正是本課題要著力探究的問題。

       本課題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探究中國傳統文藝空間形式的思想淵源、構成維度、形式要素、實踐表現、文化品格等問題,增進和豐富對傳統文藝形式的理解,為中國形式美學的建構做好前期準備。課題以原始文獻及藝術文本為基礎,深入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原境與藝術審美現場,還原古人對文藝空間形式問題的基本看法;拓展中國古典美學及藝術理論研究的問題視域,從空間維度提煉出中國傳統文藝形式的文化根性與審美特質,為中西美學交流對話提供契機。

三、主要內容

       課題成果包括緒論、七個章節、結語三大部分。緒論部分就相關概念進行界定,并確定研究的主要問題。第一、二章對中國早期兩種類型的空間觀及其與藝術形式的關系進行溯源性考察;第三章從文本層面考察文藝空間形式的構成;第四、五、六章分別對詩、詞、小說、書法、繪畫的空間形式進行專題探究;第七章對傳統文藝空間形式的滲透與融合問題進行綜合考察。結語總結前文,并就中國形式美學的建構進行展望。

       緒論部分,簡述選題的緣起以及前人有關中國古代美學詩學時空問題的研究現狀,并交代課題的主要研究任務。接下來,首先簡述西方空間觀的流變及主要理論觀點,以作為課題研究的一個參照。其次,重點結合西方美學史,對“形式”與“空間形式”概念進行界定。西方美學史上各種“形式”均與空間存在千絲萬縷對聯系,亦即在藝術中,任何可見的“形式”都具有空間性或呈現為空間形式。鑒于此,本課題借鑒西方形式主義美學中的“大形式”觀來考量中國傳統文藝的空間形式,對傳統的內容-形式二分法加以揚棄使用,將文藝作品中的空間“內容”歸并到空間形式中進行統一考察。最后,對“中國傳統文藝”的內涵外延進行界定,并就課題擬研究的主要問題展開學理性概說。這里所討論的“文藝”取廣義,亦即“文學藝術”,但以詩、詞、小說等文學類型為主,書法、繪畫為輔,兼之以音樂、舞蹈、建筑、工藝等。

       第一章對中國早期實踐應用型空間觀的創構維度、應用型空間觀與早期藝術的形式關聯、應用型空間觀的形式美意義等方面進行探究。該章以空間為理論視閾,緊扣中國傳統藝術的形式問題,將問題域推進至中國早期(史前至秦漢)這一文明源發時期,從天文、地理、禮儀、藝術等文化形態中追尋空間觀與藝術形式的凝定情形。課題擬在先秦諸子之外,尋繹對早期禮制藝術與后世士人藝術構成重要影響的應用型空間觀體系。論述時盡量做到用原材料說話,回到問題的思想文化原境,結合大量的古籍文獻、考古遺跡、藝術作品實例等,進行理論綜貫與觀點提升。在進行理論架構的同時兼顧歷史視角,在對空間觀念史與藝術史的勾連梳理中推導、提煉出相應的理論觀點,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第二章對中國早期哲學思辨型空間觀及其形式美意蘊進行論析闡發。重點考察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周易》中的空間觀與文藝形式美感的關系;二是老莊道論中的空間觀與文藝審美境界的關聯;三是陰陽五行理論中的時空觀對文藝審美思維的影響。該章與第一章分別從理論與實踐維度對中國早期兩類空間觀進行追溯探源,并結合傳統文藝如詩歌、書法、繪畫、建筑、禮器等,就空間觀與文藝形式之間的關聯展開論析。

       第三章將問題聚焦到文學藝術的文本層面,從共時性的邏輯層面討論傳統文藝空間形式的本體構成,與前兩章歷時性的考察維度形成對照和補充。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現實空間與文藝的本源形式,現實空間可區分出自然空間與社會空間;二是生命空間與文藝的經驗形式,生命空間包含身體空間與心理空間;三是符號空間與文藝的物化形式,具體討論了藝術符號的空間構成、媒材空間與藝術形式等問題。前三章所提煉的兩類早期空間觀與三個層面的文本空間形式分別作為思想淵源與文本層次,貫穿于后面各章所討論的詩、詞、小說、書、畫、樂、舞、建筑等文學藝術類型。

       第四章以唐詩、宋詞為主要文本對象,對詩詞的空間形式及其抒情功能展開論析。第一節從山水田園空間、邊地關塞空間、羈游送別空間等類型考察中國古代詩歌的抒情主題;第二節從理論層面對律詩的空間形式要素以及美學理想展開分析;第三節結合代表性的唐宋詞作品,從感官空間、心理空間、符號空間等方面討論詞體的審美情感表達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對詞空間與境界的關系加以理論闡發。

       第五章以《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為對象,對小說敘事中的空間形式及其思想淵源展開論述。該章區分并考察了三種典型的小說空間:神話宇宙空間、政治地域空間、世情人倫空間,并結合小說敘事,對這三類空間的思想文化根源展開論析。

       第六章對書法、繪畫(山水畫)中的空間形式要素及構成維度展開具體論述,在此基礎上探究傳統藝術的形構經驗。

       第七章對中國傳統文藝空間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融合情形展開論析,藉此深化對文藝空間形式問題的理解。該章選擇了書法、文人畫、小說這三個文藝類型作為考察對象,分別討論了書法與樂舞、建筑之間的時空關聯、文人畫中詩文書畫藝術的空間形式融合、小說中對建筑、繪畫、書法、匠作等技藝的運用和空間性關聯等問題。

       結語部分,在總結全書的基礎上考察傳統文藝空間形式的文化品格與當代價值,并就中國形式美學的當代建構問題作出前瞻性思考。

四、重要觀點

       本課題提出了以下具有較大創新性的理論觀點:

       1.中國早期應用型空間觀的創構及其形式美意義。早期應用型空間觀包含三個維度:“宇宙天象空間”、“方位地形空間”、“禮儀人倫空間”,三者以宇宙意識為源發點,以天人關系為核心問題,呈現為“天·地·人”三位一體。早期先民不僅“眼觀”、“身處”,還通過“心會”亦即想象的方式構建了一個天地互應、人神混雜的多圈層、立體化的空間體系。同時,又通過物性的藝術符號模擬出這個大宇宙空間體系(“物擬”),如建筑、墓葬、器物、圖像、文學等,形成了一個與之對應的“小宇宙”。早期空間觀對后世藝術與中國形式美學的作用和意義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法天則地”的空間實踐觀為文學敘事預設了追源別流的宇宙觀框架。二是“天圓地方”的空間模型觀為藝術的“方圓”意識提供了宇宙觀依據。三是“四方衛中”的空間方位觀凸顯了“中”的美學意義,并衍生出“中正”“中和”等范疇。四是“天尊地卑”的空間價值觀衍生出主次相偕的分位意識。(相應論文發表于頂級期刊。)

       2.老莊道論中的空間觀及其對后世文藝的影響老子以車輻、埏埴、戶牖、盅、橐籥等日常器物為空間喻象,闡明了宇宙天地的虛空本質。道既是虛空的,也是廣大無限的。這是老子空間觀念的重要義項。莊子以大鵬視角為我們敞開了一個闊大、高渺、無限的宇宙空間,是對老子空間觀的深化。老莊的空間觀對后世的文學、繪畫、建筑等藝術審美體驗及思想觀念都產生了重大和深遠的影響。(相應論文發表于核心期刊。)

       3.律詩、詞的空間形式及其美學意義律詩的空間形式表現在兩個維度:一是詩人的空間體驗,二是創作所運用的空間思維,亦即空間性,體現于賦比興等修辭技法以及平仄、對仗、押韻、句法等形式法則之中。這兩個方面密切關聯,相輔相依。同時,空間與時間彼此協同、相互作用,空間規約時間,時間激發空間。律詩的美學追求表現在:通過有限的字詞聯句凝練成可激發“無限之境”的形式結構,使之具備“芥子納須彌”式的涵具能力,包孕無限的情韻、意義、力量、態勢等。對詞而言,空間既是其描繪的重要主題和物象,也是其內在的形式肌理,兩者有機融匯在詞體文本中,構成“詞空間”;它經由感官開啟、心理幻構、符號物化三個維度,在情感抒發、情態敘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功能,并為詞境的生成奠定了基礎。“境界”以“境”即諸識所開啟的感官空間、心理空間為基礎,經過詞人精神氣象、胸懷志向的陶鑄凝定,最終表現于詞體的符號空間之中。(相應論文發表于CSSCI期刊。)

       4.西游記的空間觀及其思想淵源《西游記》建構了一個包含天上、地上、地下的縱橫向交叉的立體空間體系,它承載了中國早期文化傳統中的原發性空間觀念,并通過神話想象的方式表達出來;但該空間觀又超越了早期空間方位辨識以及地理位置確立等層面,而上升到對空間與權力秩序之間隱秘關聯的探尋,表現為對縱向空間價值差序的凸顯。該空間價值差序背后隱藏了一個時間性根因,此即生命的有限性與宇宙的無限性之間的尖銳沖突。(相應論文發表于CSSCI期刊。)

       5.山水畫空間的形式構成及其思想淵源。山水畫的空間是內含了時間的時空整體,主要由充滿生命力感的線條筆墨、俯仰游觀的宇宙視域、氣韻生動的精神境界等方面構成。該空間形式主要有三個思想來源:易學、莊學、禪學,山水畫從中所汲取的思想養料各不相同,但又不無關聯。由《周易》到老莊,再到佛禪,山水畫愈來愈逼近空靈的心境。(相應論文發表于美術類權威期刊,CSSCI)

       6.書法的時空性及其形式美學意義。書法的時空性表現為線形與力勢,它既是一種空間結構關系,又是一種富含力量的運動過程,具有鮮明的時間性。書法堪稱中國藝術的精神大纛,從中可以窺見中國藝術美學的形式圭臬與文化意蘊,而時空性則是其中的一大關捩。書法的空間比繪畫雕塑更抽象,它不以模擬再現外在自然物象為旨歸,而是營構一種寓含生命情韻與形式理性的獨特時空(相應論文發表于書法類最高期刊,CSSCI)

五、研究意義

       1.課題立足于中國早期空間觀與文藝創作實際探討中國形式美問題,彰顯了中華傳統文藝形式的民族特質與文化根性,有利于深入認識早期中國文明所蘊涵的理論原創性及觀念輻射力,對于開展中西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2.課題圍繞中國傳統文藝形式的思想淵源、文本構成、審美特質、精神品格等問題展開深入論析,為形式美研究注入了活力,對于重新評價中國藝術形式具有建設性意義,對當代藝術理論與美學的學理互鑒與話語創新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3.該研究旨在將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讓國際社會更深入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對于深度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六、作者簡介

       詹冬華,男,1976年生,江西都昌人。北大中文系博士,江西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導,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江西師大當代形態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雙千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023),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21),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1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外審專家;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員;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會員,江西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西省書協書法教育委員會主任,南昌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九江市書法院特聘書法家。

       主要從事中國古典詩學、美學與藝術理論批評等方面的研究,已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美術研究》《文史哲》《光明日報》等刊物發表文章60余篇(其中頂級1篇,權威3篇,CSSCI期刊論文25篇),多篇被《新華文摘》、《全國高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或論點摘編。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優秀成果特等獎,第十四次、第十六次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獲全國首屆高校網絡宣傳與思想教育優秀論文一等獎。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時空美學研究》(10CZW009)、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傳統文藝的空間形式問題研究》(18BZW005,“優秀”結項),著有《中國古代詩學時間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不惑卮言:文藝理論與藝術批評論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4)、《楊晦評傳》(黃山書社2016)、《中國古代審美時空觀研究》(商務印書館2024年即出)。

(編輯:熊文瑾)

版權所有: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贛ICP備06007514號 贛ICP備1007824號-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號  郵  編:330077  聯系電話:0791-88595983

国产高清美女一级毛片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