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夜讀 | “新型偏心”在二胎家庭中盛行,與重男輕女無關,但更傷害孩子

來源:文明江西  發布日期:2023-09-28 15:09   

       雖然面對孩子們,我們盡量做到公平,但很多時候,也難以一碗水完全端平,導致孩子覺得我們偏心。

       那新型偏心到底是怎樣的呢?

       ●你是大的,就要讓著他

       “你是大的,你要讓著弟弟妹妹啊。”在二胎家庭里,老大經常會聽到這句話。但在老大的心里,出現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憑什么?

       明明是妹妹招惹我,憑什么我不能還手?

       明明我先在這看電視,憑什么要讓給弟弟呢?

       明明我已經很委屈了,憑什么還要我道歉?

       “因為你大一些,你懂事,弟弟妹妹還不懂事啊!辈徊徊,孩子聽到的,不是他更有責任心、更有愛心,而是顯而易見的——偏心。

01 父母,為什么會偏心?

       其實,在大多數二胎、多胎家庭中,父母偏心現象,成為一個心照不宣的事實。

       有些父母是明著偏心,有些父母,則是用語言和行動,來掩飾自己偏心的事實。

       你每次質問他,她只會說上一句:

       “都是我生的,哪一個我不疼!”

       疼也是事實,但疼的方式卻千差萬別!

       有些孩子是被父母摟在懷里疼,有些孩子,則是被父母放在背后疼。

       想起來時抱到跟前疼一下,但通常情況下,是想不到,或者無法面面俱到。

       之前,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和社會發展學敎授凱瑟琳·孔戈爾,曾對384對兄弟姐妹和其父母進行了硏究。

       研究發現:

       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表示自己偏愛某一個孩子,這個孩子通常是老大。

       同時,研究人員認為這個調查出來的比率比實際偏低,因為在硏究過程中,父母們總是盡量掩飾自己的偏心。

       很顯然,研究中除了“偏心老大”,與我們有些許出入外,其他都別無二致。

       在我們的觀念里,都是“老向小”,小一點的孩子,比老大更容易贏得關注。

       據調查:
       父母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會更加的關心和愛護,直觀的原因是因為覺得他們比較弱小,更加需要保護。

       除此之外,家長們還會因“孩子像自己”“孩子內向”以及“身體情況”等原因,產生偏心行為。

       畢竟世界上,并不存在相同的一片葉子,同樣,父母對每個孩子的愛,也無法做到絕對統一。

02 隱性偏心,最讓孩子傷心

        相比于家長明面上的偏心,還有一種隱性偏心,更令孩子傷心。

        它雖沒有被明確表達出來,但卻像一根刺一樣,時不時地跳出來扎你一下。

       讓你再一次認清自己“不被父母偏愛”的事實。

       就像《請回答1988》里的德善,一直被父母忽視、不公平對待。

       媽媽煮荷包蛋沒有她的份,雞腿也只給姐姐和弟弟;

       她的生日從來只能跟在姐姐后面,吃不上屬于自己的蛋糕......

       “為什么就對我這樣”,在德善崩潰哭鬧一場后,與父親和解之后,本以為一切都會有新變化。

       可一次煤氣中毒,又將她打回了原形。

       父母一人一個,將姐弟拖到了門外,只有她被父母落在了家里,靠自己爬出來。

        這一幕,成功地讓晨媽淚流滿目,也由衷地心疼懂事善良的德善。

        很多時候,父母這種下意識、不經意的偏心,往往最傷人。

        明明都愛,明明都是自己的孩子,可總是顧此失彼,到了危急關頭,也有一個取舍,無法兩全。

        一個朋友講述自己童年經歷時,對父母下意識的偏心,至今耿耿于懷!

       父母愛她和弟弟,這毋庸置疑,但一些下意識的態度和語氣上,常常讓她感到不舒服。

       比如媽媽每一次遷就弟弟的話語,弟弟回到家后,媽媽噓寒問暖的語氣,緊急張羅飯菜的聲影......

       都交織成一張細密的網,將她裹得喘不過氣來。

       做了媽媽后,她也在抵抗這種下意識的行為,雖然無法面面俱到,但也力求愛最大化均衡。

       因為她深知,不被偏愛的孩子,活得有多委屈!

       愛孩子,就要全力以赴,不厚此薄彼!

03 多孩家庭,如何不偏心?

       當我們真正有了二胎后,會發現,做到不偏不倚,真的很難。明明已經盡可能地關注老大、陪老大了,他怎么還會說父母偏心呢?

       這是因為,孩子是用心感受我們的愛,而非頭腦。

       當他看到原本獨屬于自己的愛,被弟弟妹妹分走,看到媽媽溫柔地摟抱、耐心地哄睡那個小嬰兒。那媽媽任何一點忽視,都會被他視為偏心的證據。

       家有二胎,如何做到平衡?

       ①先來后到

       《親密關系》一書提到,夫妻之間的排序,是優于孩子的。因為妻子、丈夫比孩子先到。

       孩子間的排序也是一樣的。老大先來,那他的排序,就應該在老小前面,而不是“你大一些應該讓著弟弟妹妹”。

       這就像“蓄杯理論”,每個孩子面前都有一個杯子,需要父母用愛將它填滿。

       第一個孩子出生時,他的杯子是滿的,但當第二個孩子出生后,他的杯子卻總是半空狀態。你說,老大心理能平衡么?

       所以,我們要優先填滿的,是老大的杯子。

       愛滿則溢,當我們帶著內心充實的老大,一起照顧老二,那老二就會得到兩份愛,而不會總想著去“偷”老大杯里的愛。

       ②不當裁判,一視同仁

       戴維·弗羅斯特曾說,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家長;但當你有2個或2個以上的孩子時,你就是一個裁判。

       每當孩子們發生爭執時,我們都忍不住介入,先聽取雙方的陳述,然后判斷誰對誰錯,做出“公平”的裁定。

       其實,不管你判定誰輸誰贏,輸的那個孩子依然會覺得不公平,因為你沒有幫他。

       這次你沒幫他,那下次他一定要想辦法贏回來。于是一來二去,這種爭執沒完沒了、層出不窮。

       比較好的辦法就是,退出孩子的紛爭,不當“裁判”。

       搶遙控器?那就把遙控器收起來,直到你們想出好的解決辦法為止。

       兩個孩子吵架了?來來來,我來采訪一下,這位小朋友你有什么話想對觀眾說?還有那位小朋友,你一定等不及了,看看你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精彩演說。

       小打小鬧了?我建議你先問問打人的那個,他有什么委屈,然后等他情緒平靜下來后,帶著他一起安慰被打的那個(雖然這樣有些難,但值得試一試)。

        ③按需給予

       父母還會苦惱的一點是,給這個買了什么東西,那個也一定要買。

       比如這個鞋壞了,剛需,那就買一雙?赡莻明明有幾雙鞋,他也嚷嚷著要買,否則就給你戴一頂“不公平”的帽子。

       在物質方面,我的建議是,按需給予,因為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需求就不同。

       各自的零花錢需要多少,每個季度購買生活用品、衣服花費是多少,按需給予,省得孩子們吵個不停。

       撫養兩個孩子,是門技術活。但只要父母發自內心地愛每一個孩子,并且運用一點點智慧,那兩個孩子,也能和睦相處、快樂成長。

       新型的偏心,你有見過嗎?

(編輯:熊文瑾)

版權所有: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贛ICP備06007514號 贛ICP備1007824號-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號  郵  編:330077  聯系電話:0791-88595983

国产高清美女一级毛片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