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綠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一體化與政策協調機制研究”獲結項優秀
來源:社科規劃辦 發布日期:2021-12-23 10:12
項目名稱:綠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一體化與政策協調機制研究
項目類別: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批準號:16BJL072
所在學科:經濟理論
項目負責人及單位:李志萌(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進行時間:2016.07-2021.08
代表性論文:
1. 《創新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機制》,《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2-27
2.《長江經濟帶區域協同治理長效機制研究》,《浙江學刊》,2020年第6期。
3.《綠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協同合作研究進展與展望》,《生態經濟》,2021年第8期。
一、主要內容
本課題報告以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和政策協調機制為研究視角,系統梳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的理論基礎,總結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的演進歷程,通過實證分析方法評估了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水平,從國家、省際和省域三個層面總結了關于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方面的政策探索,從導向作用、激勵作用、約束作用、規制作用等政策機制,構建了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的政策機制理論框架體系。從生態紅線管控、生態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城鎮化與產業協調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共建共享等方面闡述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過程中相關政策機制建設的基本情況、存在問題與瓶頸及對策建議,并從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各省的創新實踐及江湖聯動角度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剖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提出立體化、系統化的政策建議。
二、主要觀點
一是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需樹立共同體理念。人類的文明起源于江河流域,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圍繞流域而展開的。流域經濟是以河流為紐帶的整體性系統,具有較復雜的網絡層次,極易形成從上中下游較大的縱向差距的經濟帶。流域發展往往跨越行政區劃經濟,較易受到行政權力的剛性約束和要素自由流動的限制;一個行政區內又可能包含多個流域經濟區,在發展過程中,流域的生態性和社會性很難完全契合,流域上下游地區的經濟差異性及受到行政區劃的割裂,不利于流域生態環境一體化保護。開展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需要在統一規劃流域發展的基礎上,沿線區域之間有效協作、合作共贏,構建生態、經濟和社會共同體。
二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階段緊密相關。長江經濟帶作為中國經濟地理的核心地帶,改革開放以來更是中國經濟版圖的主軸。隨著國內外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也經歷了“開發為主——綜合利用——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的演進歷程,回顧這個演進歷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與不同發展階段的目標、重點、路徑緊密相關。長江作為我國生態寶庫、經濟發展的主動脈,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需要通過貫徹新發展理念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三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需要系統的政策干預。長江作為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活力的流域,為沿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運力支撐、資源支撐和生態支撐,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然而其生態環境因開發有余、保護不足而陷入“公地悲劇”的境地。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需要提供導向、激勵、約束和規制作用的系列綜合政策制度,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從過去的局部問題提升為流域共同體的全局問題,促進全流域各省市從“謀一域”到“謀全局”,從“被動地”到“主動地”轉化,增強政策機制的適宜性,確保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協同保護治理一體化的目標實現和制度保障。
四是長江經濟帶需加大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也是反映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的重要指標。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生態功能退化嚴重的區域之一,急需將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強化國土空間管控,嚴守生態紅線,通過對森林、濕地、農田、礦山、生物多樣性等的恢復、修復,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需要科技助力。伴隨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的作用將愈發凸顯。
五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需推進綠色城鎮化與產業綠色化。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并且根子的主體在城鎮與產業。長江經濟帶沿線布局有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重要城市群,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需要走新型的綠色城鎮化之路。長江經濟帶之所以能夠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流域,關鍵是產業聚集水平較高和產業發展的綜合競爭力較強。推動產業綠色發展是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核心關鍵。
六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需創新發展綠色金融。綠色金融作為綠色經濟發展的核心,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化轉型和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特別是要重點發揮好長江經濟帶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先試先行作用,以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進而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提供資金支撐。新發展階段應以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發展來推動供需兩端結構性改革,探索出一條具有長江經濟帶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道路。
七是長江經濟帶需建立多元化市場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雙向轉化的現實路徑,促進長江經濟帶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生態脫貧與實施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需要進一步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體系、核算體系、政府考核評估機制。完善基于生態價值基礎上的排污權、碳排放、水權、林權等生態權益的市場化實踐和政策支持。
八是長江經濟帶需打造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的共同體。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協調機制,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提供強有力、可持續的動力支撐。實現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局部利益與流域整體利益一致性,將長江“生態共同體”放在“利益共同體”建設的根基之上,實現可持續的一體化,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三、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一)學術價值
本研究將涉及生態學、環境科學、區域經濟學、公共管理學、系統科學等多個學科理論和方法的運用與集成,就跨區域(流域)生態合作基礎、合作主體、合作方式和生態環保協調機制開展研究。研究分析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建設的優勢、劣勢、重大機遇和面臨的挑戰,掌握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一體化需求特征及需求耦合,闡析了綠色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生態環保一體化理論、生態合作主體利益關系、生態環保區域協調關系,厘清長江流域上中下游各省市協同合作的基礎及與合作目標趨勢,掌握現有體制下一體化困境及關鍵影響因素,構建了比較系統的生態環保一體化政策機制體系,統籌流域上中下游、區域城鄉協同保護治理和均衡發展,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為現代生態經濟和區域經濟學理論創新和發展提供補充和貢獻。
(二)應用價值
本研究在理論與實證分析的基礎上,設計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一體化的政策協調機制和實施方案,對現有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績效進行分析,掌握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一體化建設面臨的體制機制困境,提出破解制約的制度創新重點和難點,在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生態修復、環境治理科技創新、產業集聚協調、綠色金融、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脫貧與共建共享等方面,提出協同共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一體化政策機制及其實現路徑,本課題多項研究成果獲得中央辦公廳《專報》單篇采用、省主要領導批示和長江委員會的采納推廣,對推進“十四五”乃至更長時間綠色長江經濟帶建設具有重要實踐指導價值和供決策參考作用。
(編輯:洪冰)
項目名稱:綠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一體化與政策協調機制研究
項目類別: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批準號:16BJL072
所在學科:經濟理論
項目負責人及單位:李志萌(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進行時間:2016.07-2021.08
代表性論文:
1. 《創新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機制》,《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2-27
2.《長江經濟帶區域協同治理長效機制研究》,《浙江學刊》,2020年第6期。
3.《綠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協同合作研究進展與展望》,《生態經濟》,2021年第8期。
一、主要內容
本課題報告以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和政策協調機制為研究視角,系統梳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的理論基礎,總結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的演進歷程,通過實證分析方法評估了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水平,從國家、省際和省域三個層面總結了關于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方面的政策探索,從導向作用、激勵作用、約束作用、規制作用等政策機制,構建了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的政策機制理論框架體系。從生態紅線管控、生態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城鎮化與產業協調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共建共享等方面闡述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過程中相關政策機制建設的基本情況、存在問題與瓶頸及對策建議,并從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各省的創新實踐及江湖聯動角度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剖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提出立體化、系統化的政策建議。
二、主要觀點
一是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需樹立共同體理念。人類的文明起源于江河流域,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圍繞流域而展開的。流域經濟是以河流為紐帶的整體性系統,具有較復雜的網絡層次,極易形成從上中下游較大的縱向差距的經濟帶。流域發展往往跨越行政區劃經濟,較易受到行政權力的剛性約束和要素自由流動的限制;一個行政區內又可能包含多個流域經濟區,在發展過程中,流域的生態性和社會性很難完全契合,流域上下游地區的經濟差異性及受到行政區劃的割裂,不利于流域生態環境一體化保護。開展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需要在統一規劃流域發展的基礎上,沿線區域之間有效協作、合作共贏,構建生態、經濟和社會共同體。
二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階段緊密相關。長江經濟帶作為中國經濟地理的核心地帶,改革開放以來更是中國經濟版圖的主軸。隨著國內外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也經歷了“開發為主——綜合利用——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的演進歷程,回顧這個演進歷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與不同發展階段的目標、重點、路徑緊密相關。長江作為我國生態寶庫、經濟發展的主動脈,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需要通過貫徹新發展理念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三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需要系統的政策干預。長江作為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活力的流域,為沿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運力支撐、資源支撐和生態支撐,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然而其生態環境因開發有余、保護不足而陷入“公地悲劇”的境地。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需要提供導向、激勵、約束和規制作用的系列綜合政策制度,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從過去的局部問題提升為流域共同體的全局問題,促進全流域各省市從“謀一域”到“謀全局”,從“被動地”到“主動地”轉化,增強政策機制的適宜性,確保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協同保護治理一體化的目標實現和制度保障。
四是長江經濟帶需加大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也是反映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的重要指標。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生態功能退化嚴重的區域之一,急需將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強化國土空間管控,嚴守生態紅線,通過對森林、濕地、農田、礦山、生物多樣性等的恢復、修復,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需要科技助力。伴隨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的作用將愈發凸顯。
五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需推進綠色城鎮化與產業綠色化。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并且根子的主體在城鎮與產業。長江經濟帶沿線布局有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重要城市群,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需要走新型的綠色城鎮化之路。長江經濟帶之所以能夠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流域,關鍵是產業聚集水平較高和產業發展的綜合競爭力較強。推動產業綠色發展是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核心關鍵。
六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需創新發展綠色金融。綠色金融作為綠色經濟發展的核心,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化轉型和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特別是要重點發揮好長江經濟帶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先試先行作用,以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進而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提供資金支撐。新發展階段應以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發展來推動供需兩端結構性改革,探索出一條具有長江經濟帶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道路。
七是長江經濟帶需建立多元化市場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雙向轉化的現實路徑,促進長江經濟帶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生態脫貧與實施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需要進一步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體系、核算體系、政府考核評估機制。完善基于生態價值基礎上的排污權、碳排放、水權、林權等生態權益的市場化實踐和政策支持。
八是長江經濟帶需打造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的共同體。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協調機制,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提供強有力、可持續的動力支撐。實現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局部利益與流域整體利益一致性,將長江“生態共同體”放在“利益共同體”建設的根基之上,實現可持續的一體化,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三、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一)學術價值
本研究將涉及生態學、環境科學、區域經濟學、公共管理學、系統科學等多個學科理論和方法的運用與集成,就跨區域(流域)生態合作基礎、合作主體、合作方式和生態環保協調機制開展研究。研究分析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建設的優勢、劣勢、重大機遇和面臨的挑戰,掌握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一體化需求特征及需求耦合,闡析了綠色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生態環保一體化理論、生態合作主體利益關系、生態環保區域協調關系,厘清長江流域上中下游各省市協同合作的基礎及與合作目標趨勢,掌握現有體制下一體化困境及關鍵影響因素,構建了比較系統的生態環保一體化政策機制體系,統籌流域上中下游、區域城鄉協同保護治理和均衡發展,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為現代生態經濟和區域經濟學理論創新和發展提供補充和貢獻。
(二)應用價值
本研究在理論與實證分析的基礎上,設計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一體化的政策協調機制和實施方案,對現有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績效進行分析,掌握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一體化建設面臨的體制機制困境,提出破解制約的制度創新重點和難點,在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生態修復、環境治理科技創新、產業集聚協調、綠色金融、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脫貧與共建共享等方面,提出協同共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一體化政策機制及其實現路徑,本課題多項研究成果獲得中央辦公廳《專報》單篇采用、省主要領導批示和長江委員會的采納推廣,對推進“十四五”乃至更長時間綠色長江經濟帶建設具有重要實踐指導價值和供決策參考作用。
